王革新:情暖七里村
本刊记者 郭 灏 通讯员 李 涛 杨永祥
在不同人的眼中,王革新有着完全不同的形象。
在老娘眼里,他曾是个不听话的儿子;在妻子眼里,他曾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在犯罪分子眼里,他是个不妥协的死对头;在个人利益至上者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而在众多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眼里,他却是一个坚持信仰,无私奉献,能够改天换地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村党委好书记、好领导和好当家人……
一个如此鲜活的形象,他的生命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旋律,他的故事也一定彰显着传奇的色彩。而他的所有故事似乎都与七里村这个曾经是那么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助理”自寻“烦恼”
十几年前,很多人只要一提起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的七里村,就忍不住直晃脑袋。
七里村是个近郊村,同时又是个出了名的“老大难村”。据说,这个村有“三少”和“四多”。“三少”说的是土地少、企业少、村民收入少;“四多”讲的是垃圾多、欠债多、治安案件多、村民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多。有了这“三少”、“四多”,七里村的大体状况便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这个村的两委班子形同虚设,村干部们退的退,病的病,村民更是人心涣散,有的甚至成了上访专业户,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愣是把个七里村的名声搞臭了……
这时候,有个人再也坐不住了,他的名字叫王革新。
早年离开村子闯荡商海的王革新,此时早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组建的建筑工程队走南闯北,他开的酒店、饭店生意兴隆……平日里,王革新的工作很忙,很少回村。过年了,好不容易总算是有点时间,他便买了很多东西,乐呵呵地开车回村看望亲朋故旧。
七里村的那条土路好些年都没修了,一路颠簸自不必说。进了村,路边全都是垃圾,幸亏是冬天,否则,光这味道就让人难以忍受。稍不留神,车又险些撞上粪堆。王革新“历尽劫难”,好不容易算是到了家。跟亲朋说起这些,大家都长吁短叹,说这七里村算是好不了了。还有人开玩笑说,“革新,还是你有远见,早早就出去了。咱们都是实在亲戚,就看你能不能把我们都整走。这个村子,真的呆不下去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那天晚上,王革新失眠了。面对人们的羡慕,他感到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七里村的面貌,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王革新刚把自己要回村当村官的想法跟家人一说,就立刻遭到老娘、妻子的一致反对。但正是在一片反对声中,王革新却毅然扔下自己的生意,回村了。由于当时村领导班子还不到换届的时间,王革新只能以“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身份主持村里的日常工作。他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发展经济,让每个村民都有事做、有钱赚,再不能让七里村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此时此刻,村里高达460万元的外债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压得七里村人喘不过气来,而对于王革新这个“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连家里人也都说他是自寻烦恼。
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王革新发现,七里村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仅靠人均还不到一亩的土地来发展农业是十分困难的。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面对七里村的具体情况,他提出,要把贫困劣势转化为政策优势,把分散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和资源,把被掩盖的地缘潜力转化为地缘优势,把粗放低效的产业转化为集约的经济规模,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改善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平台。
以往,七里村也不是没办过企业,却没一个成功的。王革新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国家政策,不懂得市场规律,不善于管理。为此,他先后组织专业户、养殖大户到海城、大梨树、大邱庄等地参观学习。
七里村人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他们顶着压力,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跟着市场走,围着绿色转,并通过招商引资来盘活资产。王革新自己更是倾其所有,连自己名下的建筑工程队都交给了村里。由于措施得力,七里村仅用一年时间就还清了全部外债。村民们的日子过好了,对于王革新的各种质疑声自然也全都烟消云散了。
“落后村”变先进
外债还清了,村民家家户户的日子也有了起色。在此基础之上,王革新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发展“绿色农家小吃”上。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里制定了奖励政策,鼓励村民大胆发展二、三产业,对投资超过2万元的村民,给予2000元的奖励,并帮助他们办理各种手续。
如今,走进七里村,各类绿色农家小吃应有尽有:大铁锅炖活鱼、赫哲人家灶台鱼、狗肉馆、全羊馆等特色小吃,已成为城里人美食新去处。全村已经有100余户开发了自家的庭院经济,每年每户平均收入近10万元,并解决了200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村里还鼓励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帮助他们联系用工单位,为他们解决家里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现在,七里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100多人,季节性外出打工的有500多人,务工人员年收入过万元。
村里还借鉴外地经验,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生姜、芋头、花卉苗木、寒富苹果等名、优、新和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种植黑花生、黑玉米、地瓜等绿色作物,鼓励村民发展无公害产品,大兴养殖业,聘请专家为农民讲科技课,帮助村民贷款。
目前,奶牛、寒富苹果、银杏树等专业区成为了七里村农民发家致富的靓点,专业户每年可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王革新还利用自己过去的关系承揽工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每年为村里创收100多万元。
人们越来越理解王革新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七里村这个以往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终于成了现今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省十大魅力新村”和“五个好标兵”。
当好“定盘星”
有人曾为王革新算了一笔账:他当村官之后,至少为七里村挣了3000万元,可他自己却也至少损失了上千万的收入。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呦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在七里村,王革新就是那颗“定盘星”。
海还是那片海,山还是那座山,可七里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素质却在王革新上任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七里村离市区虽说只有不到二里地,可村里的环境却着实糟糕,“脏乱差”暂且不说,赶上个雨天,那路更是泥泞难走,村民只能扛着自行车出村入屯,外人就更不愿意来。
为此,王革新提出“环境立村”的发展战略,并亲自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千家入万户,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摒弃多年的陋习。
在半年的时间里,七里村清理了3000多个粪堆、柴草垛、猪圈、厕所,拆除了30多个违章建筑和18座占道房屋,修起了8座桥和21个涵洞,建成了200个卫生合格厕所……随即,村里又对道路进行了统一的维修整治,铺设了18公里的柏油路面,安装了路灯,修建了石砌边沟。七里村的道路变宽了,村容变整洁了,连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
为了美化环境,七里村还推出奖励政策,凡是在村路两旁栽花种树的村民,每户奖励20元,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现在的七里村,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香气怡人,人们养成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村民生活环境改善了,不仅有效预防了各种传染疾病,还创造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为了保持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村里建起了清洁队,全年免费为村民清运生活垃圾,并用生活垃圾填平了废弃多年的沟壑,再造土地50多亩,变废为宝,创造价值几百万元。
为了解决农民住房问题,王革新等人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楼,喜迁新居的村民们管这片住宅楼叫“农民新村”……
随着七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王革新他们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和实事:给村民安装了能看到90多个电视节目的数字电视;对人畜饮水进行了改造,免费为村民供应自来水……此外,村里每年都要拿出几万元支持贫困户,并制定了奖学金政策:凡考入铁岭市高中的同学每人奖励3000元,考入全国前十所名牌大学的每人奖励3万元,每年都有获奖的学生。村里还为全村260名小学生支付了学杂费、课本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困、治病难的问题,做好医疗救济工作,村里出资为全村3000多村民交纳了合作医疗参保费,给全体村民办理了平安保险。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可以从村里领到近千元的生活补助费,并享受村里为他们办理的意外伤害保险待遇,这既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又减轻了他们子女们的负担。
在王革新的倡导下,村里还积极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王革新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让七里村没有一个困难户,要让每一个七里村人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永不掉队。
“上访村”无人上访
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流动外来人口多,曾一度给七里村的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村里不仅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还每年都要发生几十起的盗窃案。而因征地而引发的各种利益矛盾,更让七里村成了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王革新上任后,本着“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狠抓村内社会防控体系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抓创建、促民调、保稳定的和谐发展之路。
为了消除治安隐患,七里村成立了民兵联防队。王革新不仅担任民兵联防队的队长,还常年坚持每天晚上亲自带领联防队员在村子里巡逻。几年来,他们共打掉盗窃团伙30余个,抓获犯罪分子80余人。使七里村成为让犯罪分子胆寒,让人民群众安心的平安村。由此,七里村被评为辽宁省平安创建基层示范单位。
与此同时,七里村还成立了调委会,王革新再次亲自挂帅,带领调委会成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群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调委会坚持“调防结合,预防为主,各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组织了各类村民法律知识学习班,广泛宣传普及各类法律知识,并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全体村民都从中受益。
在基层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农村调解工作难搞,而七里村调委会的调解成功率却达到100%,原因就在一个“实”字。而关于这方面的故事,还真有不少。
村里有一对亲兄弟因换地种而引发矛盾纠纷,经多次调解,总算是达成了和解协议。可等到分地时,这哥俩又大打出手,村里调解了很多次,两家就是互不相让,再这样发展下去很可能诱发刑事案件。王革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分别做兄弟二人的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终于成功化解了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
以往,七里村是有名的上访村。王革新上任后上访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有个特别“执着”的村民几年来却一直无理上访。王革新带领班子调委成员多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可他却认为这是村里压制他,把村干部也当成了“被告”。后来,他因故与村里的30多户村民发生经济纠纷。关键时刻,是王革新挺身而出,及时做好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维护了他的合法权益。这个村民非常感动,当场表态,以后再也不上访了。
这几年,七里村经济发展了,民生和谐了,村民安居乐业,再也没有人外出上访了。
党员的“承诺”
人们都说,在七里村做党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不仅要有真本事,关键时刻还得经得住考验。
为了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和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在王革新的倡导下,七里村开展了党员上岗定责、党员公开承诺制工作,从而也使不同年龄段的党员都能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村里将40岁以下,40至60岁,60岁以上同时设置了11个岗位,党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适合自己的岗位,每一个党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认真履行职责,村党委对党员上岗定责、公开承诺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评议会进行民主考评,对作用发挥突出履职好的党员树立典型。王革新自己更是率先身体力行,为党员们做好表率。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带头发展经济、履职履责的积极性,使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有了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用武之地。
党员兰世新负责的是政策法规宣传岗。村里建设“农民新村”时,按规划必须拆除他家在内的几户门市房。其他村民想多要点钱,要联手当“钉子户”,而兰世新却舍弃自己的私利,不仅带头响应号召,而且主动协助村里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李静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村里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制之后,她公开承诺,负责柴河南岸美食村三公里的环境卫生和村里栽花育苗所需要的花苗。几年来,她每天起早贪黑义务清扫街道。春天,别人家的院内育稻苗,她在自家院内育花苗,自家栽稻子却只能花钱买苗。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女党员也积极投入到清理街道、栽花种草的工作当中,并自愿组成了打扫街道卫生的义务小组,得到村民们的一致赞扬。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王革新等人还率先打破原有机制,将各类专业区的党员划分为一个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双带作用,使他们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两个老规矩和一个新希望
七里村的村民说,“咱们王书记的心很大,大得装得下全村人,却唯独没有他自己和他的那个家。”
熟悉王革新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老规矩:一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来不休息,即便是大年三十,在家吃完了饺子,也要匆匆赶到村委会值班;二是每天雷打不动提前一个多小时上班,自己动手打扫卫生,主持早会,安排工作。从上任到现在,转眼多年过去了,王革新的这两个老规矩从来就没变过,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为了建好“农民新村”,王革新每天起早贪黑,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减低成本,让村民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王革新用他的真情温暖着每一个人,同时也改变着每一个人。
“农民新村”建成后,王革新又琢磨着要在柴河南岸建生态园。生态园里要建一个民族特色美食村,一个带状公园和一个影剧院,还要利用1000亩的河滩水面,修渔塘,养鱼、养虾、养蟹,引进外资搞联合开发,购置滑翔机,让游客可以在岸上垂钓,在河上漂流,在蒙古包前举办篝火晚会;在河岸上栽种四季水果、杂粮、绿色蔬菜,搞立体养殖,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让旅游者自己下地摘菜,为游客提供闻稻花香、听蛙声鸣,采丰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增加游客亲身体验的乐趣,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多渠道创收……
与此同时,随着铁岭市木材批发市场的落户和钢材市场的即将落户,七里村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并带动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这一系列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又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七里村这个充满文明和谐氛围的社会主义新村,则有如初生的朝阳跃然而出,成为辽西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