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区域视点 > 正文

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山东蓬莱为例

2020-10-14 17:00:08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邹丽丽 臧建成 庄振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如何实现,因地制宜,选准发展之路是关键。本文以山东蓬莱为例,总结本地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理清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探索一条适合市情的特色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蓬莱市农村产业振兴的优势

(一)传统农业产业基础较好

蓬莱依山傍海、四季分明,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农业资源,使蓬莱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蓬莱现有耕地58.47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36.9万亩,葡萄种植面积7.5万亩,大樱桃种植面积4.1万亩,品种相对集中。苹果、大樱桃、葡萄产业领跑全省,水产品、畜产品产量均居烟台首列。蓬莱苹果依靠优化品种、精耕细做,产品质量过硬,市场优势明显,作为“烟台苹果”重要产区,除烟台苹果商标外,“蓬莱苹果”2015年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颁发的地理标志(识)证明商标。2016年蓬莱市获得了果品流通协会颁发的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荣誉证书,品牌优势明显。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蓬莱市长期以来致力于培植优质粮油、品牌果品、品质蔬菜、生态畜牧、现代水产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形成粮油加工、果品加工储藏、畜牧加工、葡萄酒酿造等六大绿色加工产业集群。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占比较高,拉动潜力巨大。蓬莱市现有烟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包括一个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一个畜牧养殖加工企业,一个葡萄酒生产企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个。农业龙头企业可通过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产前、产中、产后联结起来,带动当地农业转变生产方式,使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就目前而言,蓬莱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盈利比较稳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这是农业产业振兴强有力的支撑。

(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框架已经拉开

从2017年开始,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市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过两年多努力,到2019年底,蓬莱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160个,计划到2020年底再增加100个,达到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农村闲置、分散资源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就目前来看,已成立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良好,在组织群众、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振兴,组织起来是关键,在蓬莱已经达成共识。这是产业振兴的具体抓手。

(四)旅游城市定位与三产融合发展结合度较高

蓬莱是个旅游城市,虽然每年有800万的客流量,但如何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一直是困扰市旅游业的关键问题,发展全域旅游,培育新的消费点,使旅游生活化,城乡旅游化,是近年来蓬莱市旅游业主攻方向。自2012年以来,蓬莱市就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全市规划建设了8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覆盖150多个村居,集中连片打造,放大了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成功创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示范区,荣获“中国最美丽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乡村旅游既拓展了旅游业态,也成为农业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二、蓬莱市农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遭遇瓶颈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机械化水平低,单位成本高,规模效益不明显。二是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推广滞后,科技应用不强,产出效益低;三是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安全监测体系和农产品溯源体系未完全建立,化肥、农药残留不可控,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四是农产品市场组织化、信息化、专业化、服务化程度不高,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不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很突出。

尤其作为蓬莱市农业经济支柱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苹果产业面临一个重要拐点,传统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已经严重制约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不容乐观,如果仍延续传统模式进行生产、管理、经营,在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等方面不能实现新突破,将很快丧失持续二十多年的市场优势地位。

(二)农村产业振兴推动力不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业态传统分散,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体推动力不足。蓬莱市共有500个行政村,家庭承包面积46万亩,家庭承包户9.7万户,户均承包面积不足5亩,而且这不到5亩的承包地大多数都不是连方成块。在从事种养的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约占70%,60岁以上约占50%。这种小规模农户由于受资金、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限制,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二是农村两委干部考核机制不灵活,干部推动力不足。以目前推进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例:为促进合作社发展,组织上更多要求村两委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参加合作社经营管理、服务与劳动,但其工资报酬由全市统一核定,不与合作社经营状况挂钩。在合作社的经营中两委干部风险要担着,收益却得不到体现,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不强。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相对滞后,规模化提升推动力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土地流转难度大,同时由于缺乏主体明确的认定标准,相对的财政、金融、用地、保险、农村购置等优惠政策无法完全落实,加上农村人才短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进展缓慢,拉动农业产业振兴后劲不足。

(三)资源、产业、组织等优势没有实现充分的融合

蓬莱乡村振兴发展存在众多优势,但各优势要素相互孤立,没有实现有效融合。如蓬莱市有为数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却没有对农村产业振兴形成巨大的拉动力和辐射力。以山东民和牧业与现代农业对接为例:在对全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调研中发现,发展果蔬大棚的合作社,普遍存在技术短缺问题。为了保证大棚作物质量,合作社往往从外地购苗和化肥农药,化肥农药的使用指导,也是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定期来蓬指导,成本相对较高。而蓬莱本地的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下设子公司民和生物公司,生产高标准生物肥,同时在沼气发电中产生大量沼液资源,企业有配套产品、有专业团队、有技术人才、有大量资金,但其生物肥及沼液资源在本地推广却并不顺利,甚至沼液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农户仍然没有积极性。供需双方明明都有需求,对接却存在很大难度,关键问题在于大企业与小农户对接缺乏一个规模化平台。如何让农业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小农户之间形成一个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带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助力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互利多赢的局面,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各方的共同推动。

三、统筹谋划,推进蓬莱农村产业振兴

(一)完善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议将农业产业规划与村庄规划统一考虑,以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从产业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形成明确的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格局,既避免城乡不分,也避免产业雷同,相互竞争。具体操作上,将镇(街)以下的村庄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一类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村庄,要征地拆迁,加快融入城市化;二类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村庄,可考虑加快就地城镇化;三类地处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的村庄,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重点。第三类村庄具体又可以根据自然条件、人文资源、传统产业优势具体规划。如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的,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方向,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做产业规划;地理条件好,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较好的村庄可挖掘文化资源,搞红色旅游、古村旅游等;对于地理条件差,既没有生态资源,又缺乏人文资源的,推进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部门联动,有效推进。在现有乡村产业振兴领导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市委、市政府对产业振兴的领导,组织部、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高新区、国土资源局等各业务牵头部门加强联动、配合,对蓬莱农业转型升级作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全市统筹,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分层次、分时间节点推进,着力解决好产业振兴的资金筹措、项目规划、项目申报,以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做强特色产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抢抓机遇,推进蓬莱苹果产业优化升级。一是以土地流转为重点,推进土地连方成块。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全市范围内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契机,开展土地股份合作。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动员农户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以土地占补平衡、农用地整理等相关政策和补贴资金为杠杆,最大限度撬动合作社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促使土地连方成块,为苹果产业优化升级打下基础。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规模化现代苹果产业园建设。基于现有小规模种植户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愿望不强,因而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村集体,都应该转变工作思路,依托合作社的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将整理好的成方连块规模化的土地,统一对外招租。通过整合财政、金融、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入土地,建设现代苹果产业园,提高规模效益。三是以标准化为重点,推进烟台苹果蓬莱产区品牌建设。标准化苹果产业园是上级农业扶持资金和苹果产业改造补贴资金的重点投入方向。机遇稍纵即逝,市乡两级应配套相应的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着力推进标准化苹果产业园建设,促进现代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体系充分融合,培育一批种植规模大、加工能力强、市场知名度高、消费者口碑好的知名园区品牌,并以此为基础加快蓬莱产区品牌建设。

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发展大盘子中,统筹规划,科学分类,重点打造。对于先天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优越、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区域,要合理引导,分类打造,避免雷同,既要形成一定规模,又要注意因地制宜,既挖掘村庄的特色资源,又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对于一些不具备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庄,政府部门要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充分考量旅游项目对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小和价值所在,杜绝盲目开发、同质开发而造成的浪费和对生态的破坏。二是严格标准,加强对乡村旅游指导、监督和管理。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一部分应该统一纳入旅游局的管理范围,从开发到运营统一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开发者、经营者的行为,避免过度开发、无人管理或者多头管理的现象,促使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依托,将农户组织起来,加大联合力度,探索“合作社+旅游企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供销社”等新模式,从而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村集体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实现乡村旅游专业化打造、企业化运作。

(三)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用好用活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撬动村一级平整农用地,促进土地连方成片;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撬动村一级平整集体建设用地,从而获得宝贵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为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留出空间,同时也为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良好互动打下基础。

精准产业扶持政策。以苹果产业为例,新品种保障果品的品质优良,机械化保障成本的降低,水肥一体化保障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和农村生态环境,这三方面是有机整体,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三者共同的前提是规模,规模化的推进需要政策资金扶持。政策资金是有限的,所以政策资金的投向一定要精准,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只会造成宝贵政策资金的浪费。要做到精准,必须明确主体,即规模化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就需要整合政策资金,重点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小的政策资金,带动大的社会资金进入、跟进,扶优、扶大、扶强,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正发挥出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

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就目前而言,蓬莱市农业劳动力19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劳动人口13万人,户均承包面积不足5亩。要形成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就必须解决流出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依托,将农民对村集体资产的享有权、分配权置换成集体经济合作社股权;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以及农村闲置房屋置换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股权,农民入股自愿,不能退股,但股权可以转让;探索建立健全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有条件的村可以探索参照征地拆迁村庄的补偿机制,将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城镇社会保障,农民闲置宅基地置换成城镇居民住房,让农民换股进城、换保进城、换房进城,提高农民的进城积极性,加快城镇化。

创新农村干部考核机制。在新一轮的农村产业振兴中,应发挥村集体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全市推开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要调动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需要配套完善利益挂钩考核机制。建议村干部的报酬实行县(市)乡村三级统筹。其中,基本工资由财政支付,奖金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考核结果兑现,并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年底与农民同股同利平等分红,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四)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产业多头联动

以利益为纽带,开展村企联动。引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小农户组织起来,与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对接。本着既能解决企业困难,又能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小农户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产品与农村规模化成方连块的土地、整体优化的劳动力、农村公共资源更深入地融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振兴。

以产业为支撑,开展村村合作。围绕农业产业项目,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依托,打破自然村的地理限制,周边村实现联合,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的合作,共同发展,扩大规模化,实现标准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能避免村与村之间同质化无序竞争。

以项目为抓手,开展村居合作。从农村总体来看,各村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发展并不均衡,城中村往往有建设规划,但没有土地指标;农业村有土地指标,但缺乏建设规划,而一些撤村并居的纯社区,既没有建设用地指标,也没有建设用地规划,但集体经济组织有资金、技术,在招商招租、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合作经营,以城中村的建设规划入股,以农业村的土地指标入股,以三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现金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开展村居合作,在规划区内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住宅等项目,出租获得收益,按股分红,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