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乡村茶馆 > 正文

村庄记忆

2021-6-29 13:44:35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薄其庆

薄村的由来,应先从薄家庄的形成说起。

薄家庄,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明统治者为均衡人口,实行“移动屯田”政策,逼迫老百姓向北大荒移民,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为集中点,分赴流放地点,不得有误。山西移民薄庸(薄氏始迁祖人),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东南十五里薄村,迁至利津县樊家寨(元朝末年海上驻防部队防区)境内,即现康宁村西,寇家东南定居,当时称“薄家”。道光15年称“樊家寨薄村”后称“薄家庄”。清朝后期,和平乡薄家庄,薄氏兄弟二人,来东乡种地一年后,为种地方便,在地中盖土屋两间,以后人们称之为“薄家屋子”后改名为“薄村”。

古训曰:“兄弟齐心,利可断金”。为不受外人欺负,薄氏祖,将其亲兄弟5人,决定在“薄家屋子”,盖土坯房,立新村。这是当时的“五大院”。薄氏按家祖分为三个支下,当时来的兄弟5人,属三公支之下人。共25户,80人。当时这里交通不便,又无砖瓦,只能盖较矮的土坯房。于是在村东头取土,填房台,每户盖两间坯房。为节省土地,他们将土场深挖取土,形成了“大家湾”,至今仍有。

村落形成后,尚、陈、刘、李、张、王、贾,纷至沓来。发展到合作化时期,70多户,215口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有姓、姚、董、魏等姓氏。现在,村规模为250户,650多口人。薄氏三个支下全有,占总人口的70%,尚占15%,陈占10%,外姓占5%。现村内砖石结构屋,占90%。沥青路和混凝土路,崭新宽敞,四通八达,户户相通。村庄整齐,人杰地灵,是东营市级文明村。

在这次县镇“村庄记忆”调查中,我也参加了村内调查,均因各村长辈多数已过世,年轻人多数不知,很遗憾。过去八十年代,我工作时,受本公社民政部门指派,做过村庄由来调查,都因受到时间人员限制,搞得不够全面,为之惋惜。

在“村记忆”调查中,我用手机拍下了我村,唯一现存百年的老土屋共四间。那原是,我父亲住的两间在西侧,同父亲叔兄弟的大爷,两间在东侧。中间有两米多的夹道相隔,现已搭起顶,再加上将土屋顶换成红瓦顶,外观是五间屋,目前,屋犹存尚可,二哥前段住这里,后来住在儿子院内。

这二间屋,有我美好记忆。大姐六十年代从这里走出去,去了沈阳三三零一兵工厂,参加工作。二哥从这里,就读了三年公社组建的卫生学校,在本村干赤脚医生,三十多年。大哥从这里走出去,在利津四中,四年的中学学习,在本村干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党的好政策下,每年工龄补助20元的工资,他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那美好的记忆里,大爷的歌,时常回旋在我的耳边。大爷好唱的两首歌,一首歌词是:“二啊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刚,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另一首歌词是:“高粱红脸笑,谷穗压弯腰,田野里一片歌声,一片欢笑,老社员带领我们下了地,社员们学习生产劲头高……。”大爷一生总是念叨我们好好学习,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外甥王学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干过利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利津一中、二中校长、市里二中副校长、东营市人大代表委员等。

童年的我,总喜欢叫上几个伙伴,去村西10亩松树林里,打鸟游玩,比赛爬树。看日出日落,看那啄木鸟在树上捉虫子,听那蛐蛐叫,听那蝉声齐鸣。喜鹊叫喳喳。真是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美妙极了。

夜幕降临,吃罢晚饭,总爱蹦蹦跳跳地跟大人,去后邢村看电影。看那《洪湖赤卫队》,被韩英的“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

村西大湾

村西距村两公里的黄河古坝,有一个大湾,水深莫测,有6亩左右,传说:1951年2月6日,黄河在王庄开口子,口门200多米,已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再过两天就是新年除夕。发大水后,从老董至薄村的这条古坝,挡住了河水,保住了坝东村庄和百姓。大坝以西,三米多深的冰凌河水,那个大坝西跟下,传说是条大鱼,在此坝西根脚下,耍了一个大转弯走了。从此形成了这个大湾,从1951年至1976年,大湾水一直很深,从无干枯。至到1976年我在县水利局谢子云股长的领导下,修筑了盐窝至虎滩10米多宽的公路,挖了3米半多深的排涝大沟,西坝大湾水才排干。我们测量时,水利局谷永才还利用测量休息的间隙,有趣的对我们说:“谢股长说过,干水利工作,应具有鹰眼(看得准)、兔子腿(跑得快)、骆驼肚子(能耐饥渴)、蛤蟆嘴(吐字清楚)。”不时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过去的往事,留下美好的回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村东河崖地

村东四里地是薄村的东河崖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在老薄家庄西南决口,回原大清河道由薄家庄西,经过青边岭、流口、义和注入徒骇河下游古道,由太平镇以北鸹嘴入海。这东河崖地,是当时黄河的河床地,红土层2米多深,西面有黄河古坝痕迹。同北岭隔河相望,故将北岭称之为河东,薄村称之为河西。这是村东东河崖地的由来。

童年时光是美好的,冬天,我们几个小朋友,结伙成群,蹦蹦跳跳,迎着初升的太阳,无忧无虑地去看大雁。这里土质优良,虽然是冬天,麦苗青绿旺盛。土地广阔,远离村庄,一派生机盎然。大雁时而高空飞翔,时而落在麦田,寻觅那一望无际的麦苗。猎人裤腿紧绷,猎枪跨在右肩上,有时打野兔,看见成群大雁落下,猎人隐藏在旧堤坝子西侧。不时扔去几块土块将大雁惊吓一下,看大雁会不会飞走。如果大雁不走,他们就马上开枪射雁。他们还向我们讲述了大雁的生存规律。大雁纪律严明,团结互助精神很强。在空中,万一一个大雁病了,被大部队落下,雁队中会有2个大雁出来,主动护送它,直到病雁痊愈恢复体力,跟上大部队,他们才放心离去。一声“呕啊”声下,是命令,马上变换队形,飞行中一会儿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借助群风群力,一路南下,找到预定的地点落下过冬。他们说,每群大雁落地,都有两个被罚大雁,站岗放哨。若遇“敌人”偷袭,它的叫声唤起群雁,马上飞走。若误叫三声,无险情,头雁会将其教训几下,引以为戒。我们先做假象,引诱值班雁误叫,众雁不信它了,再开枪射击,十拿九稳逮着。我们瞪大眼睛,听猎人的描述,说:“大雁这么聪明有趣,真好玩……。”

童年的往事,总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耐人寻味。

1958年,童年的我,蹦蹦跳跳在村里看砸锅,村干部命令,各家各户端出个人的锅、铜脸盆、铜舀子砸烂,送去炼铁锅炉。在村南沟沿上,架起十多个炼钢炉,炉火正旺,很多人忙忙碌碌,他们在大炼钢铁。每天炼成的钢,炼成大圆蛋子一个个,都扔在沟底了,说是国家用。我们几个好朋友,主要是来看热闹。看完后,异口同声地说:“不好玩!”撒手扬长而去。一会跑到村东地里,看见棉花白茫茫一片,地瓜一窝窝,摆在地瓜脊子上面,1958年到处是丰收景象。由于吃大锅饭,大食堂,不去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听大人说,盐西河滩地里人多热闹,我携来三个小朋友,奔跑盐西地里,看深翻土地。在粮所附近,大红旗迎风招展,地面上小红旗四处可见。人声鼎沸,铁锨飞舞,干劲冲天。深翻土地宽广一片。童年好动,我们三个跳下深翻的沟内,大人说:“要求深翻一米半”,我们当时不知道深浅。我们纵身一跃,跳下去拔小红旗,人小跳不过去,大哥吆喝着,把我们三人拉上平地,说这红旗是青年突击队“大比拼,插红旗,拔白旗比赛,是流动的小红旗,为争这面旗,起早贪黑,深翻土地,累得满头大汗,来之不易”。

最后我们几个人推推拉拉,跟随大哥去了“卫星连”。在区政府东面,宽广的广场上,人员涌动,熙熙攘攘,场面壮观。男女基干民兵身穿浅绿色军装,意气风发,神采奕奕,显得训练有素。小孩要有大人监护,方可进入场地。男女基干民兵,枪上的刺刀闪闪发亮。我村的牛华英排长,领着一个女排武装队伍,队伍整齐划一,英姿飒爽。她们边走边唱:“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初升的太阳,照红了他们的脸庞,似鲜花盛开,美丽幸福写在脸上。男民兵趴在地上,瞄准靶子,练习射枪,聚精会神。这个卫星连,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盐窝解放

盐窝日本据子,在我村南路西二里地。那里遗留着据子的痕迹,我一直想解开这个谜。这次借村内调查村庄记忆,我了解了大哥和村里的知情老人,方才明确。

1940年冬,日本鬼子先后在陈庄、盐窝构筑据点,修公路、架电线、拆民房、伐树木、抓民工、肆无忌惮的残害老百姓。同时串通利津、陈庄鬼子密切协作,负隅顽抗。

1941年8月26日,八路军山东总队,三旅旅长许世友,政委景晓村,副旅长杨国夫,副政委刘其人率三旅七团特务营、骑兵连、教导营,进驻垦区八大组,开辟利津、沾化两县北部沿海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团长杨信,政委张揖先,建立清河军区独立团,在利津北部,打击日伪军军事力量。

戒备森严的盐窝日本局据子,位于中村以北,盐东以西,薄村村南一公里。四面是封锁沟环绕,三面是敌人的机关枪,一面是吊桥,供鬼子通行。木匠岳凤楼,利用为敌人做吊桥之便,秘密将地点内的日军人数,弹药库等军事设施绘成图纸。为八路军攻克据点,提供了联络图。盐窝据点,深沟高垒,防御坚固。有日本伪军百多人兵力驻守。

1943年7月4日,八路军清河军区独立团,在陈庄据点采取诱敌出巢,伏击围剿的战术,将陈庄据点内日本鬼子一个小队和汉奸伪军一个中队,百余人引进包围圈,前后夹击,一举歼灭。盐窝据点一个小队来增援,赶到时,怕遭埋伏,偷偷溜跑了。

1944年8月12日,在杨国夫司令员统一指导下,根据清河军区部署,军区特务营,四分队地方部队,垦利、沾化独立营和直属团一部分,全力投打盐窝据点。在夜幕掩护下,王国斌所在的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盐窝据点包围,并开始了激烈的进攻,机枪手榴弹,炸药包,齐上发起猛攻,炮声隆隆一场鏖战。王国斌冲锋在前。突然敌人一阵机枪响起,进行扫射,子弹打进了王国斌的腿骨里,他扑倒在地上。卫生员发现,王国斌的腿骨断了,他疼痛万分,仍坚持战斗。历时两个钟头,王国斌全歼鬼子一个中队。盐窝据点被端,八路军获全胜。

1945年盐窝解放,8月掀起参军参战运动,全民欢呼,热血沸腾,出现了“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夫打豺狼,兄弟争先把兵当”的动人场面。盐窝各村庄,青年手持喇叭大力宣传,大批入伍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各村此起彼伏地喝起:“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军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你看光荣不光荣。光荣光荣真光荣,为打老蒋当英雄……。”村民欢聚一堂,敲锣打鼓为其送行,一直把新兵送出一里多地。解放后的妇女,为军人缝制军衣、军鞋,加工军粮,支援前线。群众积极参加轮战营,担架队奔赴前线,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从1944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众成立的“农救会”“妇救会”“自卫团”在我们这里发挥了巨大作用。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4年,我经老领导董树亭、田国柱、马玉成三人介绍,公社李均山书记批准,在本公社水利上工作。工作后参加了县上的专业水利培训学习。之前在公社水利上,干季节工两年。1975年至1976年间,我在刘维修同志的指导下,我们土法上马,利用指南针当坐标,用平面测绘仪,将全公社的土地逐一丈量,对全公社外围插花地,逐一落实到村。各村土地一块不漏的绘制在全公社平面现状图纸上。经公社端书记的批准,对全公社三十二个村,九万多亩土地重新分配,进行大片划方,取得了土地划方的胜利。然后又对全社各级渠道开挖。对宝合二支灌沟渠和宝合三支排沟进行开挖。对县二干两侧三方的斗渠,按500米一条南北间距为一方,共33条斗沟进行了开挖,每条长度八百米以上。

1988年,薄云祥书记支持我自行设计了一米直径的打井钻头(打吃水井),让我在盐西、黄村、公路班房等,打井6眼。对全社各地地下水埋深进行了探索,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我的才干。

1975年至1978年间,在大干快上的号召下,村民常年挖沟。号称“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下手。”我体会最深的是挖宝合二支灌渠时,五天的时间内,将十公里的沟渠路,总土方四十万方,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治理完成,真是了不起,解决了新建交通和全社北部众村灌溉用水,解决青边岭以南多村,长期积涝的现象。特别指出的是,二支灌渠上口18米宽,底宽3米,挖深3至4米,总坝高5米以上,每米断面40余方。民工两人一个筐,一日三餐吃的是窝窝头沾虾酱、瓜子。渴了喝的是沟内淋出和自带的凉水。在“早上六点半,坡里两顿饭,中间不休息,晚上加班干”号召鼓舞下,能从五米多高的沟中爬坡,每人每天抬到一定位置,六方多实土,真是罕见,了不起。这样的速度有十多人能达到。高手在民间,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用这样的愚公移山精神,挖出了宝合二支、三支和三十三条,五百米间距,八百米长的斗沟。他们的干劲惊天动地,他们的事迹铭刻在盐窝的历史上。再如,乔家村十多个“铁姑娘”队员,离家二十里地,驻新建村,一干就是半年多,从不叫苦,还每天唱着:“一条阳关道,一座虎头山,陈永贵是咱大寨的好领班……。”每天唱着:“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手勤庄稼好,心齐力量大;集体经济大发展,社员心里乐开花……”那时的青年人,朝气蓬勃,心无杂念,学习大寨,愚公移山,敢叫日月换新天,永驻心间。

为了铭记历史,我从1972年至今,五十年来,每年一个日记本,不管多忙多累,天天写日记,从未间断。工作期间,1991年,利津县人民政府发奖状授予我“1991年度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县委县政府在1994年秋冬水利工程竞赛活动中评我为“先进工作者”。1998年县政府授予我为“1998年度全县交通工作先进工作者”。1999年,我光荣入党。

1989年5月15日至5月31日,在东营市乡镇企业局工程师学习半个月,我任利津队班长,考试为全市第三名。1975年,在本镇黄南村建桥面,只有十公分的薄壳桥,至今46年,仍完好,健在通行。1977年,在南园村我亲自施工,建设了全市首个井柱式薄壳桥,位置在南园村南六干沟上,三空四个排架。

1990年,因本镇境内王庄六干,扩容加宽改为王庄一干。我在铺工休息时,坐在南园井柱桥挡土墙上,见到东营市勘测设计院李长波院长,二人在桥上谈心。他说:“我以前不认识你,这次对上号了。你就是水利上薄其庆。县水利局长谢子云,为了你的工程师职称之事,找过我两次,因为我是东营市多年职称评委主管,你上次被落下了,请你谅解。”我说:“我不知道找您之事。我是利津队班长,公布的成绩是全市第三。我的论文是《我们坐着的这座桥》,这是我亲自打井柱,亲自施工砌筑完成的井柱式薄壳桥。论业务水平,我就不说了。”李长波院长说:“下一年我一定评你为工程师。”1991年我被评为工程师职称。

我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和工作,但记录下来就是历史,就能互相交流经验。时代科学飞速发展,我们都应该:“学习前进,前进再前进。为祖国和四化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薄其庆,山东东营人。在利津县盐窝镇政府上班至退休。退休后,爱写水利生活,回忆周围、周边、农村及城市的生活故事。爱写保护生态环境、水资源、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