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节的到来,内蒙古凉城县的街头早已是粽叶飘香。微风中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呼吸间仿佛再次回到了童年。
幼时,我眼中的屈原还只是位陌生而又伟大的诗人,少不更事的我只晓得趴在桌前望着大人忙碌的身影,一片片粽叶包裹着糯米,让人垂涎欲滴。随着时光的流淌,屈原的事迹也让我变得耳熟能详了起来,这位浪漫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让我为之钦佩。每当端午时节,脑海中总是不自觉的浮现诗人临江的画面。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楚都,流放千里。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渐渐的也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那些年的端午,老家的院子里,微风会温柔的抚过我的额头,亲吻我的脸颊;小鸟会乖巧的坐在枝头,和我分享悦耳的歌声;大树会贴心的歪着脑袋,用大手给我遮阳。我呀!不安分的坐在妈妈旁边,一边欣赏妈妈娴熟的裹粽手法,一边闻闻粽叶,沾沾水,抓把糯米,又去拿剪刀剪粽叶,装模作样的学着。妈妈微笑不语,一会儿,玩累了,就静静坐在妈妈身边,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对视的时候,眼睛就眯成了缝儿,笑开了花……,惬意又闲适的午后,一家人坐在炕头,吃着刚出锅的粽子,爷爷奶奶给我讲述着端午的故事,现在想起,依然温暖如初。
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离家千里,可我知道,这时老家的门头上爸爸一定挂上了芳香扑鼻的艾草;老旧的灶台上妈妈也堆满了热乎乎的粽子;年迈的奶奶正用灵巧的双手绣织出活灵活现的大公鸡;而馋嘴的爷爷肯定又在偷喝着雄黄酒。虽然当下疫情影响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返乡,但那熟悉难忘的“乡情”,那浓浓的乡音依旧是我恋恋不舍的根。
端午,寄托着浓浓的乡情,是儿时的天真灿漫,是游子对家深深的惦念,是中华民族的情怀,是泥墙边,青瓦上那抹不去的乡愁,随着粽香,一直飘进梦中……
夏意袭来,佳节将至,驱邪避秽,端午安康,有你,有我,也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