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先锋人物 > 正文

苏在波:盛世欢歌“中国梦”

2013-7-31 16:22:33
来源:中国新农村杂志网

    荒诞岁月,一纸出身毁理想;改革春天,奋发图强闯商海;创业征途,独占鳌头诚为帆;造福桑梓,情真意切勇担当;天广地阔,一路行唱任驰骋;梦圆今朝,望海高歌时代潮。——楔子

苏在波:盛世欢歌“中国梦”

本刊记者  晴天

    2013年6月7日下午,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一楼礼堂灯光璀璨,掌声雷动。一场由大连金州新区文联曲艺家协会带来的慰问演出正在这里举行。

    主持人介绍说,“下面,请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这段经典京剧选段,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当饰演胡传魁的演员一经登场,立刻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想当初,

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拢共才有十几个人

七八条枪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

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

她那里提壶续水

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骗走了东洋军

我才躲过大难一场

似这样

救命之恩终生难忘

俺胡某讲义气

终当报偿

         

    这位饰演胡传魁的演员功力深厚,不仅唱腔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有力,而且表演入木三分,充分展现出胡传魁的江湖气,以及仗义、豪爽缺少心机的特点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难怪会受到观众的欢迎。更加令人赞叹的是,他并非科班出身的京剧名角,而是一位半路出家的知名企业家——大连市金州新区曲艺家协会主席、大连富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在波。

    熟悉苏在波的人都知道,他是那种胸中有血的男人,豁达中透出坚毅与执着,尽显于他创业的经历和他演唱的曲调中;他是那种胸中有的男人虽曾被命运负过但却不仅未曾有负于任何人,并进而将帮助他人视作人生快乐之本,将推动曲艺文化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

    这是一位真正的强者,而他所唱响的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旋律。
 

 


苦难是一所大学

 

    苦难是一所大学进过这里,又挺着胸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刚强,而又有韧性,如山顶的树,狂风来时会低一下头,弯一下腰。但风一过,它又直直地挺起了头。人和植物一样,有时是很难与自然抗衡的,该低头时则低头,雨过自有天晴时,这是生存法则。但这种低头绝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是对生命的承受

    1959527日,苏在波出生在古城金州八里村。家中兄弟姊妹九人,苏在波排行老九,上面有两个哥哥和六个姐姐。家里人口多,一家人的口粮问题自然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物质生活困难,倒还在其次,更大的压力来自精神层面。

    “我爷爷是个勤劳的农民,好不容易置了点地,土改时却被划为富农,全家人在政治上一点地位都没有……”苏在波回忆说。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人一出生,他的命运似乎就已经被设定好了,不管你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随着阶级斗争不断升温,阶级路线也向唯成分论演变。黑五类子女,大学不收,高中也开始拒收。文革中,“成分”被推到了极致有的农村甚至连小学升初中也规定:出身占60分,表现占20分,学习成绩占5分,其他占15分。”换了别人,也许早就认命了。可苏在波从骨子里头就不想认命,苦难更坚定了他的决心。

    尽管苏在波在学校里非常努力,但他的努力却总是付之东流。一位叫高生祥的老师好心劝他,“你家里成分不好,其他成材之路基本上都被封死了,不如去学门手艺,以后也好养家糊口。”

    思量再三,苏在波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尽管心有不甘,但他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劝告。因为他知道,家庭的责任比自己的理想更重要。中学八年级下半年,学校响应开门办学的号召,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包括木匠和翻砂工。苏在波从小受父亲影响,对木匠情有独钟。“我父亲手特别巧,虽然不是专业的木匠,但生产队里的锹把、镐把、橱柜等木匠活都是他干。”

    苏在波和另外两个同学满怀期待的准备去学木匠,可是大队政审的时候却把他一个人退了回来。理由是:“贫下中农有的是,不能培养一个富农子弟。”

    连当木匠的机会都被无情地剥夺去了,苏在波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绝望。这时,高生祥老师再次主动向他伸出了援手。

    “我非常感谢高老师,他看我干木匠活儿挺有天赋的,就冒着风险,积极向学校争取,以校工厂留用的名义录取了我。在其他同学开学两个月后,我终于也跨进了木匠班的门槛。”

    高生祥老师今年已经80岁了,直到现在苏在波还经常带着礼物去看望这位在最艰难的岁月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人。

    让我们重新回到当年。木匠班里,苏在波比任何人都刻苦,都勤奋。白天,他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晚上,他就到老师家帮着干木匠活。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开始自己带徒弟了。苏在波回忆说,“当时有压力,更有动力。不是因为我脑子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我刻苦。”

    木匠学了一年半,直到九年级毕业。1977713日,苏在波毕业了。拿着专业成绩为优的毕业证,他激动不已。

    毕业后,苏在波被分到了八里村创业二队开始了木匠生涯。半年后,他进了乡镇企业金州第一农业机械厂,当时一个月工资18块钱。后来,又被调到了弹簧厂。工作辛苦,工资也不高。苦难苏在波变得成熟而又善良。在苦难中学会了坚强和忍耐,性格变得平和而达观。他隐忍着自己的伤痛,而对他人充满着仁慈与关爱,甚至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给予宽容和理解。人性中那些轻狂浮躁,狡诘虚伪等天性,离他越来越远。因为他知道,人生无常,命运无常,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强留也留不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是根本。

 


再难,也要守一个“信”字

 

    不管是做小生意,还是大生意,都要能守住自己道德底线、银不如口碑一个“信”值万贯,再难也要守住。失去了诚信,不仅不会有朋友,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唯成分论”终于被彻底打破了,已经当了几年小木匠的苏在波倍感欢欣鼓舞。然而欣喜之余的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自己已经错过了上学的机会,每天跟木料和刨花打交道,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宿命。是改革开放,给了不甘沉沦的苏在波又一个改变宿命的机会。

    19829月,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也要走自己的路!”苏在波一遍遍对自己说。

    1984年,25岁的他带着好不容易凑来的3000多元钱,从大连赶到沈阳做生意。货款交了,供应商信誓旦旦地表示,很快就可以提货,而且保证让苏在波赚到很高的利润。

    为人实在的苏在波对供应商的话深信不疑。然而,他并没有等到货,连那个所谓的供货商也不见了踪影。苏在波在沈阳苦苦寻找了几天,结果一无所获,他只好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张回大连的火车票。当时,火车的车次很少,旅客非常多。身无分文的苏在波蜷缩在座位底下,时刻都得小心被人踩到。乘务员过来查票,一眼盯上了这个“盲流”。当苏在波将一张平平整整的车票举到他面前时,乘务员多少有些诧异。夜深了,喧闹的车厢里开始变得安静,已经一连几天没有睡好觉的他却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他想了很多很多……

    都说无商不奸,做生意为什么一定要欺骗别人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的确有不少经营者以假冒伪劣坑害客户,他们赚的是昧心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是道德经济,试想一个不讲信誉的人,谁还敢和他做生意。“我常常对自己的员工讲,做生意之前一定要做好人,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否则,一定生产不出好的产品,更不要说打造出好的企业品牌。”多年后,苏在波如是说。

    一晃到了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吹动了苏在波的心弦,他下海了,借两万块钱买了个二手车开始跑长途运输。这一干,就是整整两年时间。

    “最后一次跑长途是拉化学原料去无锡。回来的时候,刚出无锡的公路,由于司机长时间疲劳驾驶,差一点翻到路旁的深河里。行至绥中县时,已是深夜,又差点撞上了前方的大挂车。如果撞上,我和司机当场就会没命。我自己不说,人家司机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呢。”

    从无锡回来后,苏在波当即决定退出货运行业。当时他身上还背着7000块钱的债,他索性把市场价值一万多块钱的车抵给朋友就当还债了。“这两年时间是我人生中最艰苦的两年,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宁可自己吃苦,不让别人说我一个不字。宁可吃点亏,也不能不讲信用。好在,咱还有技术。”

    靠着一手不错的木工技术,苏在波又回到了老本行,这一干就是三年。1993年,他创办了一家机械厂。

 


“富洋”的蓝海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机会不常有,所以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要尽可能做到最好。否则,再好的机会也会从你身边溜走。

    10年过去了,虽然事业顺风顺水,可是苏在波的创业激情却从未改变,他需要的是实现更大的超越。就在这时候,机会出现了。

2004年,一直在寻觅新商机的苏在波偶然获悉:由于种种原因,大连某企业与日本方面解除了关于乌冬面项目的合作,该项目至今无人接手。

    中国老百姓可能不太了解乌冬面,但在日本,乌冬面既是居家必备品,也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在日本“面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关西地区更是以吃乌冬面为主。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乌冬面制作工艺还是由唐朝的空海大师传播到日本去的。

    尽管此前从未接触过食品行业,但凭借一个优秀企业家敏锐的前瞻意识,苏在波认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其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商机无限,尽在把握。苏在波果断出手,投资盘下了当时企业所用的生产乌冬面的全部设备,并于当年9月成立了大连先进富洋食品有限公司。

    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食品行业,但“门外汉”苏在波却有着最朴素的“生意经”:质量不能保证,企业就不能生存!

    苏在波对食品的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生产管理中,他层层建立责任制,从干部到中层管理人员直到生产第一线,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做到定人定岗,各司其责。一位客户在参观富洋食品乌冬面生产车间后,感慨地说:“富洋食品采用的是日本的生产工艺;生产的是日式乌冬面;而他们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也实现了与日本企业的全面接轨。跟这样的企业合作,让人感到非常安心。”

    “让客户和消费者安心”,原本就是富洋诚信经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苏在波看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以洁为本。安全、卫生原本就是食品生产企业的底线,作为食品企业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利益,而是要对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负责。这是一个食品生产企业的责任。

    正是因为一直坚守着这样一种责任,几年来富洋食品在与众多客户的合作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而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扩大,并创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全国第二大乌冬面生产企业。
 


    苏在波说,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就象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如果你要陀螺不停地旋转,你就得不断地给它新的动力;企业经营与此同理,作为企业家,你要不断地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企业的出路都在于发展

    在短短几年间,富洋食品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3000多平方米。并拥有大小冷库7可冷藏海产品、农副产品8000余吨。

    谈及富洋食品未来的发展,苏在波坦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办企业主要是办人,其次才是战略、班子、队伍。人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几乎所有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都是不断消耗、不断贬值的,惟有人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是不断升值的。要办一个现代化企业没有一大批现代型的人才是不行的。所以,人才战略已经摆上了我们最重要的日程。”

 


难舍这份情谊,承担这份责任

 

    公益事业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公众的帮助与支持,应该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除了保障企业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还要坚持做慈善,做公益,体现爱心。

    200871日,苏在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要是放在30多年前,我可连想都不敢想。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种责任。”

    在八里村,苏在波拥有很高的声誉。这既不是因为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也不是因为他拥有多少资产,而是因为他的为人

    八里村的贫困户不会忘记,当富洋食品生产出第一批乌冬面时,苏在波并没有将这批产品投放市场,而是送给他们免费品尝;富洋食品的员工不会忘记,当企业蒸蒸日上之时,苏在波考虑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提高员工的收入和待遇,让他们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八里村的村民们不会忘记,是苏在波自掏腰包为村里修路,使他们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对于这一系列的善举,苏在波所谈甚少,让他念念不忘的倒是早年刚跑运输时,资金周转经常出现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往往连加油的钱都拿不出来。这时,村里一位老大娘主动提出要借给苏在波1000元钱。尽管最终他还是谢绝了大娘的好意,但这份情义他一直铭记不忘。此后每年,不管工作多忙,他总要定期抽出时间,带上礼物去看望这位老大娘。用苏在波自己的话说,“做人不能忘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人家愿意帮我,我一辈子都不能忘了这份情义。”

    也许是年少时那段特殊的经历,让苏在波对“情义”这两个字有了比旁人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他偶然得知一位20多年没有来往的老同学得了重病,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之后,马上就给他送去了2000元钱。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感到非常不理解,苏在波却笑着说,“能帮别人总是好事,既然我现在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能帮他这个忙呢?”

    类似这样的事情,苏在波做了很多。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颗关爱的种子。这是一种成功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境界已经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并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富洋食品的企业肌体之中。

    苏在波说:“助人乃快乐之本,一个人满足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或者说义务,或者说责任。当有人因为得到我的帮助而脱离困境,社会负担因我的贡献而有所减轻时,我才觉得人生没有浪费,奋斗才有意义。”

 


圆梦在今朝

 

    他带着从不曾泯灭过的艺术梦,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始终不渝地为推广群众声乐、曲艺活动劳碌奔走,为金州曲艺文化事业发展推波助澜

    近年来,苏在波先后被评为辽宁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大新闻人物、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优秀企业家、金州区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新农村建设十大魅力人物。2013319日,他又当选为新一届金州新区曲艺家协会主席

    从事声乐、曲艺,曾经是苏在波儿时的一个美丽梦想。

    据老师和同学回忆,苏在波的文艺天赋在小学就展现出来了,声乐特别出色。在上五年级的时候,一次学校组织200多人一同合唱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需要男女领唱各一名学生。经过层层选拔,老师选中了苏在波。直到现在,老师还清晰记得苏在波当时的表现,“如果搞艺术,绝对是一块好料!”可当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中期,家庭成分让苏在波与艺术擦肩而过。

    工作后,他更再无暇顾及这个爱好。直到2008年,苏在波被推选为金州区曲艺家协会秘书长,曾经的梦想在他的心中又开始重新萌发。

    在当选曲艺家协会新一届主席的就职演说中,苏在波坦言:“我已经接过了金州新区曲协的接力棒,倍感责任重大……曾经有位老人说,刚上车少说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

    苏在波真的甩开膀子干了。两个多月后,一场主题为“军民共筑中国梦”的慰问演出,轰动金州。大连市曲艺家协会、金州新区曲艺家协会成员和学生们共同表演了20多个丰富多彩的剧、相声、歌曲、魔术、山东快书、小品等节目争相上演苏在波与大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志有等同台表演的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受到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

    苏在波激动地说“是这个时代帮我圆了儿时登台演出的梦,协会下一步准备开展更多活动,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大家一起同圆一个中国文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