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科教文卫 > 正文

圣观古今史话

2025-9-18 13:23:43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记者 问爱华 安彤 特约通讯员 秦文保

在江西省上栗县上栗镇的栗水河畔,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古佑圣观。该观始建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距今1762年。岁月流转,它虽历经沧桑,却在多次修缮与改造后,既留存古朴典雅之韵,又焕发出富丽堂皇之姿,在上栗县城中格外引人注目。

祖师预言,荒岭成城

古佑圣观祖师彭云开,少年时曾前往龙虎山拜师学道,学成之后,辞别师父,踏上云游四海之路。一日,他行至江西与湖南两省交界之处,只见一条大河如巨蟒般蜿蜒盘旋,四周群山环抱,中间的平原广阔,足以容纳千军万马。彭祖师见此处风水极佳,便决意在此建造一座道观。

为建成道观,他多方奔走化缘,历经两年时间,终于将道观建成,取名“佑圣观”,占地达30余亩。建成后,彭祖师对弟子们说:“别看现在这里是荒山野岭,日后定会发展成一座城市。”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徒弟们一代又一代地更替,人们也一年又一年地期盼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上栗人民才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栗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栗水河边建起了一座新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栗正式设县,管辖6镇4乡,全县人口52万人。彭祖师的千年预言得以实现,上栗人民的美好梦想也终于成真。

红色印记,转兵见证

据《上栗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1927年9月22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转移到上栗,部队就驻扎在古佑圣观等地。当时,时任参谋的罗荣桓和特务连长朱建胜侦察后报告,萍乡有敌情。

毛泽东随即临时召开军事会议,建议将原定转移萍乡的计划改为前往芦溪和莲花。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赞成。正是这一正确决策,使起义部队成功避开了国民党的围剿,顺利转移到井冈山,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上栗转兵,作为重要的红色印记,被光荣地载入了中国革命老区史册。而古佑圣观,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也一同享有了这份荣光。

古迹修缮,信众接力

古佑圣观作为上栗县的重点古迹和重点道教活动场所,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四次重要的修缮与扩建。

第一次修缮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信众们筹集资金对道观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为彰显“佑圣观”悠久的历史,人们特意在其前加上了一个“古”字,“古佑圣观”的名称也由此一直流传至今。

第二次是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由于古观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出现裂缝,急需拆除重建,经蒋耀祖、聂萍波、施光兰、李新南、宋桂莲、游金南、刘爱珍、龙世高、邹敦文、宋桂南、刘宜德、李绍余、邹文彬、柳耀炳、魏淑连、邓秀华、周乃尧、秦明春等倡议,决定再新建一栋二层楼房。信众们经过商议,决定在原址重建一座殿堂。按照党的宗教政策,相关部门协调原占用古观的上栗县中医院迁走。在县宗教部门的领导下,工程于2010年4月动工,经过一年的努力,重建了一座“玉皇殿”,建筑面积达140平方米。

第三次是在2016年至2017年,古佑圣观理事会研究决定,在古观后面新建一座“三清殿”,建筑面积达到160平方米。

第四次是在2021年至2022年,为了恢复毛泽东秋收起义时的旧居,并完善办公、食堂等配套设施,新老理事会主要成员。从2021年春季开始,在宗教局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心下,经过信众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到2022年底,各项工程全部竣工,建筑面积为130平方米。同时,还新扩建了门前1200平方米的水泥广场。自此,古佑圣观面貌焕然一新,更显庄严、美观与气派,成为上栗县城的一处新亮点。

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古佑圣观作为历史悠久的重点道教场所,严格依照法律进行宗教活动管理,不仅管理制度规范,宗教活动也十分频繁。此外,它还积极服务社会,践行公益事业。

法定代表人聂萍波出身散居宗教世家,继承宗教事业后,从事宗教工作已30余年,工作认真负责,且乐善好施;会长李新南则利用自身特长为群众看病治病,让社区和乡村的众多百姓受益;副会长施先兰积极参与多个志愿者组织活动,热心公益、乐于奉献,还被市、县、镇有关单位授予了荣誉证书。

十多年来,古佑圣观为助力乡村振兴、扶贫济困以及助学等公益事业,共计捐款30余万元。

古佑圣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与乡村现代文明相互交织、融合,交相辉映。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它必定会继续书写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