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寺始建于唐代,于清光绪年间因钦赐龙藏经而名声大震,与隔山相对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成为浙东名刹。
瑞岩寺以景取胜,寺后十二峰青黛翠碧,变换无穷,错落逶迤;寺前芝水溪迂曲回环,溪石杂陈,溪桥纵横,溪水长流,成为芦江之源;四周古木参天,十二峰、灵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绿筠屏、芝水桥、飞石坑、剪月亭、石菌亭、聚石堂等,号称瑞岩十景,可见当年香火之旺盛、景色之秀美。现如今,瑞岩寺周围大的环境没有多少改变,只是瑞岩寺的主体建筑大部分已不复存在,曾经的一些古香道也在修建水库时沉没在寂静的水底。
踏进瑞岩寺佛教艺术的门扉,,倘佯在流逝的千年岁月里,青山之上,紫烟徐徐,佛音缭绕,隐隐约约地向世人昭示着这座藏于深闺逾千年的古寺历史。
南宋时期,瑞岩寺与天童、育王、金峨、普陀同为大刹,名僧辈出,有瑞岩睦光(育王慧昭)、长翁如净、无外义远,虚堂智愚、希叟绍昙等。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日本皇子出身的僧人寒岩义尹携师道元语录到瑞岩寺请无外义远作序引。先后又有日本僧人慈源、玄志、觉上人、澄上人、不退德温、景云、白云惠晓等至瑞岩向希叟绍昙请偈求法,承其法脉。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瑞岩寺住持明极楚俊应聘东渡日本,被封为“佛日焰慧”国师,并成为日本“五山文学”的创立者之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族许多将士为国捐躯,瑞岩寺住持苇江和尚变卖田产作川资,偕同天童寺寄禅和尚等诸山长老,率众僧航赴京师,为“庚子之乱”亡魂修建普利水陆道场七昼夜,此举获慈禧太后御书“施慈北济”匾额一方,钦赐龙藏经一部及紫衣等物,恭亲王手书“藏经阁”三字匾额。事后,奉旨还山,始建藏经阁。
瑞岩禅寺踏着历史的脚步,从唐、宋、元、明、清的数度兴衰中走来,带着历史的沧桑,跨入了新的时代。
重建后的瑞岩禅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左右,占地60亩左右,是一个四重三进、逐级升高的复合建筑群落。中轴线上的三重建筑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与天王殿合一,内供弥勒佛、韦陀菩萨,两边是四大天王。大殿左右两边为钟、鼓,飞檐高挑玲珑,曲线优美。两个正殿宏伟壮观,空间位居浙东三大古刹(另两个为阿育王寺和天童寺)之首,几个附殿等设施齐全。正殿分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大雄宝殿作为寺院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香客礼拜、游客观摩之处。大殿正面供奉了三尊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四周墙壁供奉近一万尊佛菩萨,让广大信徒,社会贤达,认捐供养,令四众弟子,都有机会结佛缘,种善根。。
瑞岩禅寺建筑虽为新建,但做工精良,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古典建筑的格局、风貌、气韵,体现了重建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屋顶、屋脊、屋檐、墙角等处的细节装饰上更是精益求精,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的微型雕塑、浮雕层出不穷。
整个瑞岩寺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溢散着荡涤尘世的静谧和安宁,而景区内瑞岩水库的一湖泱泱绿水,更给瑞岩寺增添了无限秀色。而今,瑞岩禅寺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成为了集礼佛、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新型景区。
行走在瑞岩禅寺,享受那一份宁静与安详,向佛问禅!
交流礼佛:悦平法师 189582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