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书写凌云志 铁笔刻画金石魂
———记著名军旅书法篆刻家王建勋先生
严学章
王建勋先生的书法篆刻,熔古铸今,博采众长,且法度严谨,气韵生动,厚实稳健中透着灵性,端庄雄浑间充盈着儒雅,兼有文人作品之灵秀隽永,颇具军人阳刚之气概。这是我品读建勋先生作品后的切实印象,也是书友同道们的一致感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勋入伍后,因“会写大字”颇受领导的垂爱,他先后多次被派出参加连队板报培训和比赛,在部队首长的点拨、支持下,逐步走上了书法艺术道路的正轨。在部队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都用在了研习笔墨上,当时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古文化街琉璃厂,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终于展露出了其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的天赋,并有幸得到了著名古文字学家、篆刻家康殷先生的指教。在先生的悉心教诲下,加之其求知若渴的原动力,其书法篆刻艺术水平与日俱增,有了长足的进步。期间,书法对《张猛龙碑》、《张迁碑》用功最深,旁涉行草、金文;篆刻以汉印为宗,临刻古印百余方,多得先生亲点和赞许。
九十年代初,拜著名书法篆刻家凌士欣先生为师,深得先生亲授,并遍访京城名家,广集博采,先后得到了王遐举、权希军、沈鹏、欧阳中石、王镛、李铎、张飙、邹德忠、李力生、孟繁锦等书法篆刻大家的指点和鼓励,三十余年军旅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建勋先生的书法,初入汉魏、晋唐,后得力于宋明诸家,书作诸体皆擅,各具风貌,尤以行草、隶书见长。所作舒展流畅,雄劲稳健,刚柔相济。书风气势开张,意境清新简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先后多次在军内外举办的书画大展中获奖。其篆刻,得益于对古玺印的倾心临习和对古文字的学习领悟,作品字法严谨,章法得体,印风空灵简约,既有师古不泥之新意,又有刀笔并重沉稳古厚的金石气息,应邀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百余位书画名家治印,深得大家和同道们的称道。其作品,2008年9月搭载神州七号飞船遨游太空,并参加了国内外巡展,系全国300位、全军20位入选艺术家之一。
难得的是,建勋先生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处事低调,且不事张扬,以平和的心态潜心于艺术,从不为名利所动,努力探索着个性化的艺术之道。
建勋先生是部队这座大熔炉里历练出来的佼佼者,有着坚韧的意志作风,严谨的处事风格,机敏的思维方式,且为人厚道,待人诚恳,并对儒、道、佛等古文化的学习颇有心得,这为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品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书友同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勋先生在书法篆刻艺术上会有更大的突破,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三近轩”书语
王建勋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先民的杰出创造。它通过独具魅力的汉字艺术形象,来表达书法家的思想和情感,在世界艺术大家庭中,独树一帜。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百花园里的奇葩,是中华民族先民在艺术审美领域的独特创造,是中国艺术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
书法的形式语言像音乐,有如音乐家将抽象有限的音符通过具体无限的组合,来表达音乐家丰富的内在情感一样。而书法家则用笔墨点线的不断变化,来唤起欣赏者无穷的审美情趣和联想。孙过庭《书谱》有云:“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表现魅力。楷书给人以静穆、端庄,行书给人以流畅、优雅,隶书给人以舒展、率真,草书给人以洒脱、狂放、酣畅淋漓,篆书则给人以古意、浑厚苍茫、古拙凝重之金石气。技术精熟,运用得宜,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书法的神秘,除了真正的感悟、把握不易之外,更不容易找到高远的目标。书法是注重“本心”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表达、一种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再现、一种情操和思维哲学的流露。
中国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过去由实用而发展成为书法原生态艺术。而当今,书法逐渐远离实用,演变成为纯艺术行为。其艺术涵盖的不断扩大,无疑给书法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摆明了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发展中国独特的文化,接续中华文脉,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文化强国”。站在古人成就的艺术巅峰上放眼未来,融合多种现代的艺术气息和思维,将书卷气、金石气、古雅之气溶冶成一种新的内涵意蕴,建筑起一种新的心灵境界。任重而道远也。
书法创作中,追求高雅,避免俗气,多读诗书乃是不二法门,即:“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书法创作之关键在于用笔,元代赵松雪曰:“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吴熙载云:“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用笔包括笔法、笔力、笔意、笔势等等,用笔的核心不外乎“提、按、疾、徐”四字,有“提、按”方成节奏,有“疾、徐”方可出神采。提高用笔能力是提高书法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书法,拙则近古,巧则易俗,余以为弄巧易,守拙难,宁拙勿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