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对于美的认识最初来源于生活,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从汉字的起源初探美学
汉字中的“美”字,即“羊大为美”,也可以看作是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的大王是“美”,这个美字的产生很明显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最原始的本能与最基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一种朴素的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发展到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艺术作品),通过改善我们生活状态使得装饰品成为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内容美发展到形式美的漫长过程。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完整艺术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学养、立意、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普遍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
张大千先生曾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中国画有着独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被世界人民高度赞扬。
从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对美学的理解
中国画基本形式是多样的,从早期的岩画(壁画)到帛画,再到唐宋时期的宫廷画(院体画)。绘画传统有工笔和写意两大门类,工笔画又包括:人物、花鸟、山水(青绿、金碧)。
绘画风格上有文人学士和民间画工两大流派,前者浓彩薄敷、格调清雅;后者浓色重抹、艳丽凝重。而这主要是通过勾、描、染及“迁想妙得”(迁想妙得是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一种艺术方式,触及到在艺术方面主体表现和客观制约的辩证关系)来表现。
“写意”画为中国画的重要特点。
首先说“写”:为什么不是画出来呢,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首先中国画是用线来表达,线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西画没有),这就不得不讲到笔、水、墨、纸。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用毛笔或抑扬顿挫或轻重缓急或干湿浓淡地在宣纸上灵活变化,创造富有魅力的点线,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用笔讲一个“力”字,诸如:力透纸背、绵里包针、平如锥画沙、圆如折钗骨、流如屋漏痕等。
“力”是什么?我认为这些都是在表现艺术的生命力。
中国画的“意”表现了很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诸如“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相克”抽象观念等。
个人创作的感受与体验(讲解自己创作的五幅作品)
一、老门洞赏析
此幅作品表现的是老北京的门洞,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历史的沧桑,门框已经明显的破旧、斑驳,曾经贴上去的对联痕迹依稀可见,门槛已经明显下陷,就连门前的石雕都经不起岁月的打磨,显得不那么坚韧了。
一位秃顶的中年男人匆匆推着自行车正在跨步进院,一个清朝服饰的女子隐约出现在出门的方向,就在这时空的交错中,唯有一只小黄猫静静的见证和目睹这一切岁月的轮回。画家上方使用斑驳细碎的色彩加以渲染,更显得空灵和神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谁也逃不过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轮回反复,映射了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加感叹时光易逝的无奈。但是活泼可爱的小猫却成为画作的画眼,给人们以情趣和希望。画面的动静变化加之笔墨的运用与渲染足以使人驻足画前体会着艺术效果被打动被感染。
二、木雕佛
此幅作品是画家在参观了木雕作品展后产生了灵感,即兴创作出的作品。展出的木佛原作是没有佛头的,作者曾游历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根据文献记载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了整幅作品。此幅作品的挑战除了要还原木雕的完整性,还要用水墨表现出木制的质感。完成后的佛浑然一体,面容安详、和善,内心丰润、慈悲。
三、字母剪纸设计
剪纸作为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可以追溯到蔡伦发明纸的东汉末年,为了赋予这门古老艺术品新的生机,使之与国际接轨,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剪纸艺术,画家设计了全套26个字母的剪纸作品。作品中的祥纹、色彩、寓意都非常独到和谐。
四、鸳鸯瓷瓶
作者不断尝试、创新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瓷器绘画和烧制上也有建树,此款瓷器是最新创作的鸳鸯摆件。传统瓷器绘画多釉上彩,受材料、烧制局限画面质感干涩。釉下彩也多是工艺工笔居多,作者发挥釉下彩高温下成瓷光亮成色水艳的特点,经多年探索大胆创作工兼写的画法使陶瓷作品发色和谐亮丽,釉色丰润光洁,题材传统吉祥,画面鲜活灵动艺术感强。
五、吻
此幅作品表现一只小猫和小鱼相互注视的可爱瞬间。猫咪看到鱼缸里的自由自在的金鱼垂涎欲滴,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注视,偶尔抬起前爪,伸长脖子觊觎观看,令人爱怜。鱼缸中的小金鱼更是可爱,竟然看到小猫后上游呼应。整个画面动感十足,温馨可人。极大的发挥了水墨交融的墨趣与生活中的情趣,把瞬间的美好定格在笔墨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