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我爸是李刚”,成为一句流行语;当某局长在大会上曝出“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的“雷人官腔”风靡之时。我们的另外一些党员干部却发自内心地将群众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和精神父母,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姜健就是这样的人。
姜健的祖辈是农民,他当过兵,现在是一名深受群众爱戴的农村基层干部。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有许许多多像姜健这样的人。他们常葆一颗赤子之心,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切实履行好人民群众赋予的神圣责任;他们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用忠诚为群众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党的威信和光辉形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如镜、莫欺莫违。
姜健:敬畏民众
本刊记者 章艺
苏家村地处大连市甘井子区最北端,总面积2.5平方公里。自2002年实施城市化改造后,这里成为了一座“城中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也完成了自己身份的转变,成为了新市民。在全国,像这样“城中村”有很多,但苏家村却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城中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在这里,失地失海农民的就业和生计有了保障;在这里,甚至连近期全国普遍出现的“用工荒”都丝毫不见踪迹……
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村里的几位村民,苏克竹,程克安……这里节选了一老一少两位村民的话语。可巧的是,他们俩一位是苏家村的原住民;一位是外来的农民工。
采访实录一:
苏恩锦,男,70岁,苏家村原住民、老户,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代人,七十年代曾做过苏家村的村长,现退休在家。苏恩锦对记者说,“刚搞城市化那阵子,咱都很不理解,农民没有了土地咋办?咱就骂干部全都是些败家子,根本不为咱老百姓着想。起初真没有想到这届村干部,竟给咱办了不少好事儿了。现在,年轻人可以到工厂去上班挣工资,像我们这些老年人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逢年过节都会分到米、面、粮油、鸡蛋等很多福利品,冬天还有取暖补贴,再也不用为交取暖费发愁了。这样的干部,你说咱能不拥护吗?”
采访实录二:
范继财,男,80后,三年前来到苏家村,现为村中镀膜玻璃厂的玻璃切割工。范继财对记者说,“我老家在黑龙江伊春,是老乡介绍我来这儿打工的。这里的书记特别能干,好多企业都喜欢上这儿投资办厂。听说村里有规定,不正规的企业不让进,所以我们这些打工的都挺放心的。我现在工作挺舒心,收入也稳定,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最高能达到4000多元,还签了保险合同,厂里供吃住,自己每月基本没有什么额外的开销。在别的地方打工的老乡都挺羡慕我。”
苏恩锦口中的“他”和范继财口中的“书记”,指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苏家村的现任党总支书记姜健。
姜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人?他又是靠什么赢得苏家村原住民和外来农民工的交口称赞?
一份乡情,让他留下当了村官
由于受到爷爷的影响,姜健从小就很正直,而且很有抱负。当时,他的理想是参军入伍,保家卫国。18岁那年,姜健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炮兵。由于积极要求进步,当兵第二年他就入了党。1991年,姜健复员回到家乡。不少同时退伍的战友都被分配到了公安系统,可在部队表现优异的他却由于是农村兵,受到户口的限制没能如愿。这对姜健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尽管无法进入公安系统,但当时各种择业机会还很多,留在城市工作基本不是问题。然而,姜健却毅然回到了苏家村,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这里有看着他长大的父老乡亲们。22岁的姜健,想在农村这方天地干出一番事业来。回村后,他担任了苏家村的团支部书记兼民兵连长。1998年,又被任命为村党总支副书记,负责主抓党建工作。
转眼四年过去了,大连的城市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4月,大连湾改镇为街道,包括苏家村在内的14个村子的农民全部实现了“农转非”。“农转非”,这是苏家村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但成为“城中村”以后,村里原有的产业格局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确保经济的增长?时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姜健陷入了沉思。
几年过去,土地被征用后,苏家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了边缘人。由于种种原因,全村当时参加保险的人员只有100多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基本消费品价格上涨,生存成本加大,支出增多大于收入增长,村民因病返困更是大有人在。加之,投资项目经营出现问题,村中31家企业由于效益都不是很好,很难在解决村民就业方面发挥作用。村民对干部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不满情绪开始蔓延,上访事件也越来越多。
上述问题,引起了上级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苏家村的问题,首先要选出一个合适的带头人。姜健成为了最理想的人选。他年富力强、敢想敢干,加上又是从小在苏家村长大,对村里每家每户、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来当这个家,的确再合适不过了。
2007年8月,苏家村社区党总支改选,在参加选举的70位党员中,有50位将选票投给了姜健。他不仅成为了苏家村的新任当家人,更成为大连湾街道三位“退伍兵支书”之一。
时隔近四年,姜健坦称,上任之初时,自己心里的确有些打鼓,因为多年从事党建工作,在综合工作能力方面存在很多欠缺,村里工作又是千头万绪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可想想大家对自己的信任,这心里就亮堂多了。加上他平时喜欢学习,复原这些年,广泛涉猎财务、税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原本只是想作为一种知识积累,没想到这回倒是学以致用了。
姜健很快就忘掉了所有的顾虑,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深入工作之中了。
只要心里装着百姓,什么问题都不难解决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责任,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一定要知道怎么做人,怎样做好人。面对全村2197位村民,我可以大声说,我的祖辈都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老百姓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
——摘自姜健在村民大会上的讲话录音
这些新举,得到村民一致拥护,同时也提起了大家的心气儿。
接下来,姜健等人又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苏家村招商引资的新战略。“必须能够为当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必须能够为当地群众,尤其是那些‘失地失海’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必须符合大连湾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需要”,成为这个新战略最为突出的特点。
招商引资的新战略取得了预期效果,苏家村很快就聚集了涉及生产加工、造船、机械装备配套等行业的54家企业。其中,仅以生产阿迪达斯运动鞋为主的长川制靴(大连)有限公司一家企业,职工总数达1万人。大批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入驻,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不仅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更给原住民带来了可观的财产性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苏家村又开始着手对村域企业进行产业调整和体制改革。姜健亲自挂帅,成立了“产改工作小组”,通过采取清产核资、停业和对外招商出租等整合措施,将村办砖厂等三个企业闲置的场地对外进行招商出租,不仅增加了村里的财政收入,更盘活了资产、吸进了资金、引进了项目。
身为当家人,姜健时时刻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随着村域经济的发展,他力主全方位实施福利政策。苏家村克服资金困难,每年坚持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为全体原住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村民的其他各项福利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每逢端午、中秋和自己的生日,村里的老人都会收到干部们送来的鸡蛋、月饼等礼物;每年冬天,干部们还为享受村里退休待遇的退休村民发放每人500元的取暖补贴;每年的年底,村里还为全村原住居民发放大米、豆油等生活必需品;为了解决30多户居民用水难问题,村里还派专人负责,投资挖管道300多米,使用水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决断力,在于时间和速度
来自沈阳的大连湾镀膜玻璃厂总经理杨乃君,为我们解开了苏家村求职热的奥秘。这位2009年应聘来苏家村的“打工皇帝”感慨地说:“苏家村这几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村里与企业之间还建立起了良性互动、互惠双赢的关系。所有这些都给企业招工创造了便利条件,形成求职热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苏家村根据群众的实际要求,相继在村中建起小学、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不断丰富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同时,为了随时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村两委班子坚持每周都与企业聚会,定期开展联谊活动。他们每年还要从街道返回的税收中拿出部分资金,组织村里的纳税大户外出旅游,回馈企业。在辖区内,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这种氛围的形成,与姜健在村务管理方面的军人作风有很大的关系。他做事一向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言出必行,行之有果。在姜健看来,领导班子的决断力,在于时间和速度。他经常告诫村里的干部们,要在发展思路上跳出苏家村,要学会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同时更要注重执行力和效率。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稍纵即逝。
以前,村里开会总是有人缺席,研究工作更是敷衍了事。姜健上任后,一改以往陋习,要求每次开会都必须通知到位,并采用部队的办法,执行请假销假制度;每次表决同意不同意的都要说明理由,并签字生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苏家村还延续“转让搅拌站”的成功模式,建立并不断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实行一事一议,村民自己的事情由村民自己解决。他们还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及招商引资等情况,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公诸于众,实现了村务公开,随时接受大家的监督。村务管理改革,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得到上级政府和村民一致好评,更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苏家村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77亿元,利用外部资金总额达1.8个亿;2009年,苏家村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5亿元,利用外部资金1.9亿元; 2010年,这两项数据又再度被刷新,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利用外部资金2.6亿元。
压力来自荣誉,更来自群众的信赖
“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确有许多实际困难,而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
——摘自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
几年的村官经历,让姜健对上面这段话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他坦言:“作为农村基层干部,面对的是普通群众,老百姓是最可亲的,有时也是最可畏的,我们经常免不了要接待百姓的上访,有的人甚至还要指着你的鼻子骂娘。刚开始的时候,也感觉很不适应,后来渐渐摸到一点儿门道。面对村民的各种抱怨、指责、谩骂,你首先要认真倾听,等对方把话讲完了,气消了,然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悉心和他们进行交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中,让百姓愤怒而来,高兴而去。”
近年来,苏家村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多数居民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姜健等人却产生了新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更多来自于“城中村”文化软实力的普遍缺失。姜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实力及村民身份的改变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就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这里居住的外来人口也逐年增加。原住村民与外来务工者之间极易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到“城中村”的和谐发展。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提升“软实力”。
为了尽快提升“软实力”, 姜健等人想了很多办法。他们率先推出了一份《苏家村村报》,由姜健亲自担任村报顾问。村报不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各级的有关精神,介绍村领导班子最新动态,还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及招商引资等情况及时公诸于众,随时接受大家的监督。每户一份的村报,不仅受到了苏家人的喜爱,更成了大连湾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还投资建起了文化广场和一座集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站、老年活动室、妇女活动室、计划生育协会、科普站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中心里不仅有各种文化设施,还有各种宣传材料。每天傍晚,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有去多功能活动中心的,也有到文化广场扭秧歌、跳舞的,每个人都自得其乐。
文化建设促进了精神文明。现如今,苏家村风清气正,村民对村里工作挑毛病的少了,敢于正面提出问题的多了,干群团结,原住村民与外来务工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当被问及农村基层干部的压力时,姜健回答说,“村里的各项工作现在已经基本理顺,对于我来说,现在最大的压力来自荣誉和村民的信赖。”
2009年11月25日,是一个让姜健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作为辽宁省8名荣获“全国优秀退伍军人”之一和大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村基层获奖代表,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种无上的关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2010年底,姜健当选甘井子区人大代表;同年他又被评为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大连市十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辽宁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大杰出青年……
在新一届村党总支选举中,姜健更以全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姜健说,“在基层,干工作不是为了拉选票,而是要让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我喜欢农村基层工作,喜欢那些骂过我、夸过我的村民。他们活得很真实,从来不会昧着良心说假话。其实我们的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做得都比我更出色,但党和群众却把那么多的荣誉和信赖给了我。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和激励,我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得更好。”
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实现苏家村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民失地后的长远保障问题,目前姜健等人正准备对村里平整出的剩余土地进行科学开发,一方面建设小户型公寓,加大租赁产业的开发力度;一方面利用自身地缘优势,与外埠企业合作,创办温州小商品批发城和奢侈品折扣店,打好商业这张牌……
姜健说,“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做群众工作,不是害怕群众、不敢面对群众,也不是在工作中畏首畏尾、无所作为,而是要摆正干部与群众的位置,尊重群众、依靠群众,顺应民意、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把服务群众当做工作的基点和归宿。农村基层工作固然有其特殊性,城市化发展又增加了更多的复杂性。但只要我们按照党的要求,坚持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