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生,河北保定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日本语教育学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
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致公党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政府引进人才
北京电视书法大赛第四、六届一等奖
1998年9月在河北石家庄举办“杜胜苏书法展”
2007年12月在日本•横滨举办“杜胜苏书法展”
2010年荣获“河北十大青年书法家”称号
2016年12月在北京举办“京西有我——杜胜苏书法展”
2017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举办“我这九年——杜胜苏书法展”
2019年1月在保定望都县举办“杜胜苏书法回乡展”
临帖感悟片语
杜胜苏
初学书法者,不外乎临习古人法帖,深入古人碑帖,方可得其精妙的笔法与结字构造。“心识其妙,业始入神”,“心识其妙,手亦从之。”(姚孟起《字学忆参》)
在掌握其所临帖之笔法的基础上,应需大量临习,以求其精熟之度。方可进入“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继而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孙过庭《书谱》)
临帖的最高水准,就是无我,既然学习古人,应持有一种谦虚、认真的态度,所临碑帖仿若复印件一般,形神兼备,这就是所谓的“实临”。即“书贵入神。”(刘熙载《书概》)
在经历了实临之后,方可按照所临碑帖的风格基调,进行简单诗句创作与汉字组合。即碑帖上固有的字,应按照其字形进行书写,“作品中应该有经典之笔(字)。”(张旭光语)
“意临”是在“实临”基础上既有古人的结字、用笔,又注入了自身的理解与创作,平添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字如其人”便是如此。
选帖临习,便可暗示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确定自己的审美倾向,与自己的性情吻合,学习时便上手很快。“面对古人作品,要有自己的取舍,要善于从传统的经脉中吸取能激发自己潜在素质里面最优秀的部分,加以发扬。”(沈鹏《书学漫谈》)
学习书法,不外乎两点,其一临帖,老老实实临帖。其二做人,踏踏实实做人。任何高深的书论在二者面前,都苍白无力,更何况,大多数现代书论只是用白话文解释了古人的理论,无新意可言。
只有攀附在传统书法的精湛技法、优美字态之上,用之自我的不懈努力,反复推敲,方能取中国文化核心的书法之曼妙一二……
关于书法创新,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临古,就是认真学习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古人书法。
认真学习古代任何一家书法,就是创作。如学习王羲之,任凭你心追手摩,费尽心机与大量时间,是不可能与其书法一模一样的,单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创新。
如何高深的说教与理论,抵不过脚踏实地的认真做一件事情。理论可以学习,说教可以遵循,再付之于自己的实践,这便是“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出真知”的科学论断,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深不可测。书法亦是。为何要拿一些所谓西方艺术理论,审美要求以及日本书道中的《少字派》《现代派》《前卫派》来凌驾于中国传统书法之上,任其不折不扣的评说,为何不拿中国书法的审美要求去评论他们,为何不能拿出自己的传统文化与其较量,使其望尘莫及,顶礼膜拜。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不自信。
人性的低调与沉静、平和与底气,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字形内敛、使笔精确、张弛有度、不激不励……字如其人,人之隐忍,跃然纸上,方显端倪,虽不概之,唯含一二……
所谓的书法风格,简单的讲,就是具备了相对高超的书写技法后的一种个性再现,即自己的性格与认知。
学习任何一门手艺,必须要勤学苦练。学,是要跟着优秀的有实力的老师学习;练,是要自身的励精图治刻苦练习。书法亦是如此。
所谓书法速成,就是踏踏实实坐上10年冷板凳。所谓书法捷径,就是认认真真学习古人经典书法。10年学书,已经是满打满算的10年,是废寝忘食的10年。还不见得有何成效。
我从不信服我不信服的人的说辞与理论,认为他们的说辞是无稽之谈的谬论,但我依旧惨不忍睹的随声附和,心中却嗤之以鼻。反之,我将励精图治,砥砺前行。
人有病了,会十分羡慕健康的人,看到他们的健康无恙,甚是羡慕与祝福,甚至看到他们能自理自己的生活,亦是羡慕与祝福。于我便是这样。
联想到一些书法人,明明自知自己的书法水平平庸低下,却得意洋洋,自居为是,到处趾高气扬,指点江山,心里心虚,羡慕嫉妒恨,表面却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不思进取。
病人与上述的书法人便有了质的不同,病人羡慕并祝福健康人,是由衷的,低劣书法人贬低优秀书法人,也是由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