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先锋人物 > 正文

姜殿平:躬身为民 圆百姓的幸福梦

2020-1-15 20:29:49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本刊记者 贾冕

躬身为民 圆百姓的幸福梦

——山东省莱西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水集街道水集二村(水沟头)党委书记、

村委主任姜殿平率领干部群众创建新型宜居文明社区纪实

题记:

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摘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2019年12月20日,阳光明媚,虽是隆冬时节,但久违的暖冬使整个胶东大地到处可见忙碌的人们。记者驱车慕名来到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水集二村采访。十年前记者在青岛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也曾对这个村进行过采访,那时的水集二村已成为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记者来到二村村委,只见村委大院门口村民们正排着队在领现金、大米、花生油、面和肉票等,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见到记者前来采访,村民们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向记者述说藏在心中的话。今年69岁的老党员赵宽胜,他高兴地说:“姜书记非常亲民,他对老少爷们关怀备至,他将我们村民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有这样的当家人是我们二村村民的福分哪!村两委班子也拧成一股绳谋发展,姜书记没有一点官架子,每届选举他都是全票通过!”今年80岁的村民郑美香很自豪地说:“真的非常感谢姜书记给俺们发这么多福利,今天我们除了来领钱,还有米、花生油、面等,别的村的村民可享受不到俺们这个待遇,我们二村的村民真有福气!”今年77岁的村民吴敏亭眼里闪着泪花,拉着记者的手说:“托共产党的福呀!能享受到今天这么幸福的生活,除了感谢我们的党,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当家人姜书记,感谢我们村的两委干部!”……

姜殿平,这位朴实慈善的胶东汉子,他从1994年开始担任水集二村党支部书记,25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水集二村村集体总资产达到3.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1922元。荣获“莱西市龙头村”、“青岛市百强村”、“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党建工作和文化产业示范单位”、“省级文明村庄”、“省级小康村”、“山东省十大名村”和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等荣誉称号。姜殿平书记连续四届当选莱西市人大代表,并于2017年3月当选为莱西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先后荣获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优秀文化工作者、青岛市优秀党支部书记、青岛市乡村之星、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等荣誉称号。

积累财富 城中村变成城中城

水集二村古称“水沟头”,位于莱西市区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与水集一村、水集三村相邻,共有村民841户、2762人,党员120人。旧时的水沟头,地理位置重要,是商贾云集之地。经过历任村领导班子一代一代的传承,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姜殿平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水集二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在姜殿平书记的带领下,总体谋划村庄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里,将旧水沟头村从一个贫穷的小村庄,率先发展成为莱西市的小康村。

“我们注重经济能人的选用,8名班子成员有4名在村办企业干过厂长,提升了村庄经济发展的人才实力。”姜殿平认为,始之不易的二村经济奇迹以及现在的村办市场长盛不衰,都与村两委一班人懂经济、善管理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水集二村从村办企业到兴办市场再到股份制改造,二村的每一小步,都是改革的一大步,而且每一步都和时代进步的节拍吻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为水集二村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济呈现多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姜殿平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城市建设,村里可耕地大多都被征用,在这种情况下,村两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针对本村特点大搞村办企业,而面粉厂作为村办企业带来的良好效益,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村里趁着有国家贷款优惠政策的好时机,开始大量创办村办企业,面粉厂、印刷厂、旅社、建筑公司、贸易公司、锯木厂、碳素厂等一批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陆续办了起来,几乎一年就有一个企业开业,办厂的工人基本用的都是村里和村周边的村民,慢慢的村民们都跟着富了起来。水集二村在原水沟头的威海中路建起了包括饭店、商店、维修、烘炉等二三产业项目在内的“副业”大院,先后建起青岛莱西恒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青岛西特碳素有限公司、青岛铝制品总厂莱西联合分厂等集体企业和村占股份企业,扩大了村民就业,增加了集体收入。“当时在工商局注册的企业多达23个,为此招聘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包括其家属共计落户678多人,成为莱西当时远近闻名的村办企业第一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姜殿平书记就提出办市场的建议,得到村党支部班子的集体拥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市区规模的扩张,位于莱西市区中心的水集二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逐年减少,但发展二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城中村”强村富民的根本出路所在。因此,水集二村党组织提出“发展市场,兴村富民”的发展思路,要求村干部既是管理者也是经营者,要求党员干部树立“经营”理念,高举“经营”旗帜,引导村集体和广大村民经营工业,经营商业,经营服务业,在经营中开辟出城中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天地。在此背景下,村里在1996年开始创办水集二村第一个农贸市场——水沟头农贸市场。

1997年,为了能把市场做大做强,村庄发动村民集资入股,把老化的果园改造成水沟头农贸市场,集体当年就收入141.2万元,村民2000元的股金当年每股分红660元。水沟头农贸市场于1997年11月10日竣工启用,自市场建成以来,不断对水沟头农贸市场进行改扩建,市场年总收入也不断增加,从当初的200多万元到2017年2000多万元。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增收,现在的水沟头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40余亩,拥有3600余个推位及商铺,来自当地及全国各地2000多家批零经销商在此乐业,年成交额达10亿多元。2017年,水沟头农贸市场年交易额达11.7亿元,市场年收入达550万元。水沟头市场的成功让水集二村开辟了产业兴旺的致富途径,根据村民扩大经营的需求,村委又先后投资建起了瑞尔市场、三木装饰装潢市场、马连庄镇果蔬批发市场、重庆路副食品市场、水沟头文化市场和长岛路便民市场等7个不同类型的大市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市场专业村”。

“繁荣的集市贸易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效益,增加着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2017年,村集体经济仅7大市场租赁一项便带来600余万元的收入。”姜殿平书记介绍。同时,姜殿平书记和村委班子还先后引进了韩国大京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岛海松机械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先后购入原二轻公司办公楼、原莱西市燃料公司大楼等房产19处、土地382亩,并引进荣浩翔物流园、彩虹家政创业园、韩国风情街等8个项目,盘活资产,集体经济逐年扩大。

民俗情怀 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大放异彩

2003年,市里旧城改造,按规划让水集二村拆除了市中心的民居。倒出一大片空地,村里没有借机开发房地产卖钱,而是建了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物陈列场。“两场”一隅的房子,做了个民俗博物馆。

有了博物馆,村里就把原来放在仓库的老物件摆了出来,目的是让年轻人有个了解过去、过来人有个回首往事的地方。

然而,旧仓库的积累远远达不到这一馆充实的数量,办博物馆总不能看着空荡荡的吧?于是,姜殿平就全村动员,让村民把自家和亲友中过去使用的现在没有用了,扔了舍不得,放又占地方,在家碍手碍脚的东西送到博物馆来。一个村庄,843多户,这家送一件,那家送一堆,大大小小,这样那样,很快就聚集了许多。

于是,姜殿平就在市内外把城里乡村居家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弃置的石器、木器、铁器或收捡或商讨要来了,搬运回来陈列。这很苦了累了脏了村里的党员和干部,他们走遍胶东收集那些长期丢弃街头、沟边、洼地的碾砣、磨盘、碌碡、拴马桩等等,一车一车运回,一块一块摆置。

于是,村里拿出资金,从各地旧货市场拾遗补缺购进一些。早年间,那些旧器具远没有被人看重,都当作废铜烂铁、破衣烂衫,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村干部也经常利用出差和外出开会的机会或趁闲暇之余到附近市场浏览,发现有胶东特色的民俗文物就买下来,不经意间就成了馆藏珍品。

通过与全国各地古董商和文物专家的切磋交流,姜殿平对农耕物件的认知进入了民俗文化的层面,而农具、农器又引领他登上理解乡土中国的高地。

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共有专、兼职人员9名,1名馆长,1名副馆长,5名管理人员,2名文化顾问,姜殿平书记亲自任馆长。

姜殿平书记依托市场、发动群众,大打民俗文化收藏战。他把民俗馆设定为水沟头文化市场的主角后,五天一个大集,春、秋两个博览会,吸引各地游客关注,各种民俗实物源源汇来。眼尖的市场管理人员,一发现有适合民俗馆陈列的物品便买下来收入馆藏,每年购置的花费常达百万元之多。

16年的民俗博采,16年的乡土倾情。水集二村民俗馆已升格为莱西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展示胶东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姜殿平书记要用最朴实的思维、最现实的眼光和最实际的方法,引导富裕起来的村民从认识农民的高贵、农村的广阔、农业的伟大出发,丰腴起他们的精神骨骼,进而推及当代的年轻人、老年人,唤起他们对乡土中国的热爱之情。

沿着这个思路,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的文物、实物如生旦净末丑的演员,在我们的眼前亮相出彩——

由新中国建国以来的锨、镢、犁、耙、耧、耢等农具,扬场机、拖拉机、水车等器具延伸的农耕器具扩展至历朝历代,构成农耕器具文化;以古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工具,繁衍成等差有序、用途有别的车马出行文化;纺织刺绣缝纫工具以及各种手工艺制作工具,还原出华夏民间艺人创造的工艺美术文化;红白喜事及祖先神灵祭祀用品,则推演出人之初以来中华民族相沿成俗的礼俗文化;历代家庭生活日用品,揭示出炎黄子孙社会生活变迁的居家文化;联、幛、旌、表、柬、帖、契约等民俗物品及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记载了华夏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后个体、群体的交往、斗争的生命表达。

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正在上演中华民俗的大戏,观众是南来北往的华夏客。

更令人称绝的是,满口方言的姜殿平书记能说出一张寻常犁具23块木头部件的名字,并能道出它们的种种用途。这点,一个种地几十年的老农也未必叫得上来,更不用说详而言之了。能从一块木头、一块金属、一块石头里看透民俗的文化底蕴,真是姜殿平的硬功夫。

姜殿平书记是2010年山东首届“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之一,也是山东大学特聘的民俗学兼职研究员。据说,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列的物品有若干个系列已被省内几所大学列入研究课题。

现在博物馆内陈列展示原水沟头村民运载工具、各种生活用品、农耕器具等民俗文化物品、革命历史文物6500余件,并藏有自秦汉以来的各种民俗文物等,成为山东民俗学会研究基地、青岛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的教学基地以及莱西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青岛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之一。

一所普通的村办民俗馆何以如此?用民俗专家的话说,以农具、农器收藏起家的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把住了农耕文化那根脉”,还原了乡土中国的历史。

不忘初心 党建引领结硕果

水集二村自1940年6月中共党员王西钊组织成立水沟头党支部以来,党员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在村党支部、村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均保障了全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莱西会议”精神,加强和完善了村级组织,依托区位优势,承接“胶东四大集,水集第一家”水沟头大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并以市场建设和经营为主导,迅速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市场专业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发展,实现富强文明”的二村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党员,持续深化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提高和调动了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谋事的出发点、干事的落脚点为基础,以一个核心、两个担当、三个基本点、坚持“四议”原则,推进工作五先方法和方式,在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个核心就是继“莱西会议”以来水集二村“两委”始终坚持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提高“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改变过去工作方式,提出新课题、认识新问题,找准新思路、续写新篇章。

两个担当就是要担当起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村干部即是经营者有时管理者,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班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将资源变资金、将资金变资产、将资产变资本,使资本由不动变动,由动变活,从而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三个基本点就是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以推进工作五先为契点,以富民强村、稳定和谐为聚点,充分搞好社会化服务,以干事创业的程序、步骤、方法和成果,办群众关心期盼的事,办社会关注和关心的事,最终将效益转化为民生和社会福利,让村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四议”原则就是村庄事务始终执行支部提议或者提想法,两委商议就是对支部的提议进行反复的论证,探讨可行性方案。党员评议对两委提出的方案集思广益进行审议,最后由村民进行决议,将决议结果形成会议纪要,相关部门批准方可实施,由于坚持“四议”原则,使村庄稳步、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先工作方法思路是:(一)以党建领先。始终以抓好党建工作为第一要务,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当好“两委”的参谋。忆往事、昔今天、建明天,生活来之不易,让党员发挥作用,配合当下工作。(二)法制在先。50年代凭思想觉悟干工作、60年代以政治挂帅干工作,70年代以比、学、赶、帮、超干工作,80年代以情理感化邻里关系,90年代以物质加政策处事,20世纪以金钱和行动开展工作,21世纪依法规范行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办理一切事物。(三)民生创先。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奶米面、样样都需、做什么、怎么做,需要一个思路和责任,更需好事办好、好事办牢,上下左右皆大欢喜,久久为功、人人高兴、故人扫兴?(四)文化争先。文化是灵魂,更是承前启后的育人之道,耕读、忠孝为人之首,重视教育、传承文化、邻里和睦,古人道:“千金买产、八百买邻”,玉不琢 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做好文化是一个大文章。(五)产业占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一村一品、一镇一策,先下手为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努力打造一个拥产业型、资源型、服务型为一体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建设成为引领村庄改革与发展的旗帜,水集二村党建展览馆和荣誉室,充分体现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姜殿平告诉记者,他们投资38万元建设了莱西首个村级党建展览馆和荣誉室,通过图片、文字、表格等直观的方式,将水集二村“支部引领、党员尽责、市场经营、群众幸福”的“党建+”工作模式进行展示。而在村党委的办公楼墙上悬挂着的一杆古秤,则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砣虽小压千斤,要永远把老百姓放在最重的位置上。凡上项目、建市场、旧城改造、网点开发等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均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让村民当家作主。

村党委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以“主题党日”和“三会一课”为抓手,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教育。每月主题党日组织党员诵读《党章》、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确保主题党日“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做”出示范。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村党委扎实开展党员联户活动,每名党员包联5-10户村民,点对点服务群众,树立了党员的威信,有力地推动了村级各项工作,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市场建设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通过广大党员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的支持和带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关注民生 一枝一叶总关情

1994年,姜殿平从当选上水集二村的党支部书记的那天起,他就发誓一定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改变村里落后的局面。在村民眼中,姜殿平就是血肉相依的亲人,是情重如山的恩人,是救急救难的“活菩萨”,是无私奉献的好党员、好书记。村民们都说,姜书记对他们的好,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姜殿平书记真正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无论贫富,无论亲疏,姜殿平书记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帮助村民。在他心目中,村民就是自己血脉相依的亲人。村里有位上了岁数的村民告诉记者,姜殿平年轻时就是个热心人,村里谁家孩子生病了、下雨天谁家房子漏雨、哪家老人需要帮助……只要能帮的上忙,他绝对义无反顾。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意识到应该完善村里的助人机制,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如果成立一个慈善小组,效果会更好。他马上召集村干部和老党员,集体讨论了成立慈善小组的相关事宜。“那是我刚担任村支书的第二年,把大家召集起来商量组建这个慈善小组,也是对村党支部号召力的检验。”姜殿平书记说,没想到这个想法一提出,支部成员都大力拥护,村民们听说后非常兴奋。

姜殿平清楚记得,慈善小组刚成立后参与救助的第一个案例。当时村里的一位村民被查出患了白血病,需要5000多元医疗费。“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5000块钱可是一笔巨款。老人的家属商量了很久,决定放弃治疗。我们村两委知道这事后马上召集小组成员为老人募捐。”姜殿平说,他拿着募捐箱,带领大家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并且给每家每户都写了一封感谢信,村民们一家拿出一点,凑了3000块钱,老人很快成功完成了手术。

姜殿平书记常说,身为村干部,帮助老百姓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别人有困难,你搭一把手,这是人之常情。其实做这个事并不难,可能只是少买一双鞋、少买一件衣服而已,换个角度说,别人得到帮助后,咱自己心里也觉得舒坦。”他说,“这不是要出风头,我只是觉得这些事肯定要有人去做,我不做,别人也会去做。”姜殿平的热心肠以及无私和公正,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民有什么事,都喜欢让姜殿平书记给作主;村民间有什么纠纷,都喜欢找姜殿平书记给解决;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和姜殿平书记交流。姜殿平书记是村民们的主心骨,是村民们的靠山。

“为群众办好事,为群众办实事,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姜殿平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8年10月24日,水集二村公开招投标对位于该村石岛西路路北瑞尔新居旁的一条道路进行硬化,至此,该村所有道路路面都完成了硬化。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村庄建设向新型农村发展,建房标准提高,面积扩大,功能较全。1994年,村两委规定,新建房屋一律建楼房。2002年建起了瑞尔公寓,建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到2007年末,全村共建居民楼12座,总面积达48000平方米,人均51平方米。同时随着旧城改造、城区街道拓宽,拆旧搬迁重建,水集二村成为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城中村”旧貌彻底改观。到2017年,全村各个居民区均达到了街宽路阔,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标准,全体村民生活在优美环境、安居乐业中。

姜殿平和两委班子对村里老人特别关心和照顾。村两委规定,本村户籍61岁以上的老人都颁发“水集二村老年荣誉证”,51岁以上本村户籍的村民都会领到“荣誉福利证”,凭这两个证书可以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以及每年的1月20日、7月20日领到相应的福利。“我们从2002年,就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福利金发放给村民,当时还只是发放面粉和油等生活物品。”姜殿平介绍,随着村集体经济逐年增加,村民的福利待遇逐年增加,现在每月20日固定给61、71、81、91周岁以上老人分别发放养老金300元、400元、500元、600元,每年给51周岁以上的村民发放两次福利,其中包括面粉、大米、油、鸡蛋等物品。对考上好大学的学子村里还发奖学金。姜殿平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水集二村为了激励本村学生好好学习,在全村上下家家户户营造一个考重点、上名校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有目标,行动有方向,使他们早成才,根据形势的发展、文化层次的提高,经村两委研究决定重新修改考上大学的学子的奖励政策及办法:从2012年起对本村应届高中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全日制“211”工程大学录取的学子给予一次性人民币5000元。另外,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万元。村党委还投资137万元,实施“反哺村民工程”,为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为村民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

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对村民也是免费开放。“古老的水沟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姜殿平对此颇有感触,改革开放后,水集二村先后建起了文化大院、文化市场、胶东民俗博物馆等;增加了娱乐场所,设立了俱乐部、图书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等;村里相继成立了秧歌队、歌舞队、体操队,且长年坚持活动,这些都极大丰富和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最令姜殿平津津乐道的是,2003年水集二村利用村内搬迁腾出的两万多平方米场地,拒绝房地产开发巨额利润的诱惑,投资400万元建设了胶东半岛最大的包括古玩大集在内的综合性文化市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水集二村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水集二村两委并不满足现状,谈及未来发展蓝图,姜殿平书记表示:近几年水集二村不断寻找村庄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集体积累,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水集二村将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不断推动村庄产业链提档升级;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形成区域支撑,多点发力的市场格局;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积极融入“乐在莱西”文化品牌,依托水沟头文化市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引进文化产业,建设集文化娱乐、休闲产业相结合的文化品牌;利用“飞地”发展产业,打造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带动周边乡村脱贫致富,实现共赢发展;试水产权制度改革,新成立的水集二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将作为市场主体,依法经营管理,并参入市场的竞争、投资、入股、参股、联营,提高资产经营效益,实现资产股份化、收益分配股红化、监督约束法制化。“我们将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阔步迈入新的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着更高的目标,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对未来的发展,姜殿平书记信心百倍。

姜殿平书记每天那忙碌的身影、那精气神、那灿烂的笑容,使我想起了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位党的基层干部,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姜殿平书记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心血和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诗人艾青在他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姜殿平书记正是怀着对这方故土深深的爱,才让他在这方土地上坚守了几十年,将他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姜殿平书记正用他那双永不停歇的大手,描绘着水集二村的宏伟蓝图……一个宜居、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型社区正昂首阔步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路上,她是当代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建设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