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叶斌在发行仪式上介绍创作体会
首部微信版、80年代农村小学教育题材长篇小说《四二班的故事》,日前已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家叶斌在家乡故事的发源地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举行首发式。
叶斌,笔名冷铁,安徽芜湖人。早年曾任小学教师、班主任,乡文化站站长,司法所所长。1999年浪迹北京,一直在中央政法媒体从事新闻工作。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的北漂日记》《情痛》《梦里水乡少年往事》,纪实文学丛书三部《证言》《不辱使命》《笑得幸福落满坡》及报告文学集《铸就生命与事业的辉煌》等10余部作品。
此次出版的《四二班的故事》一书,是作家以自己80年代在家乡小学当四年级二班老师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以详尽的纪实方式,以现代微信版的格式,力求简捷、朴素、乡土味的语言创作而成的。该书反映了“我”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当任老师期间,与孩子们发生的一些天真浪漫、充满童趣、生动感人的故事。此作文笔舒畅,浅显易读,耐人寻味。
故事梗概如下:小学执教生活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那群孩子已为人父为人母。但他们没有忘记“我”这位老师,他们穿越了几十年的时空,通过科技的力量,建起了一个“叶老师的四二班”微信群,把天南海北的同学们网聚在群里,相聚在现实中。
在微信群里,学生们仍然像昔日那样乖巧、耍娇,“我”仍还像以前上课时那样,用哄、玩、启、学、讲、教的模式和口语,与学生们亲切而又温暖地对话,以正能量的、模拟式的“教学”形式,教育学生们在团结奋斗的人生征途中勇往直前!微信群里每天热热闹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我”通过微信方式与学生们互动,开始了曾经的回忆。那时“我”热爱教学工作,充满理想,全身心投入在教育孩子们身上。“我”在当时教学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以独特的、前瞻性的、人性化的教书育人方法,把一个个土里土气的农家孩子教育成了学习好、懂礼貌、守纪律、爱劳动、听说教的好学生。
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女学生茅玉莲腿摔骨折了不能上学,但她很想上学,“我”一连坚持了28天,早上接她上学,晚上送她回家;天冷了,茅玉莲在教室里受伤的腿冻得有些疼,“我”脱下毛衣把她受伤的腿包上取暖。在这段故事里,有很多细节让人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是很难做到的。茅玉莲在去年同学聚会时见到“我”,回忆这段往事时还热泪盈眶;“我”那时家里也穷,有的学生家里也很贫困,但“我”还给学生送饭票、洗衣服、看医生、捐衣服、送煤油票、买作业本。有的学生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而失学,“我”利用休息时间步行几十里地找回学生重新上学。等等。
“我”与学生们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孩子们在日记本里写了200多封信给“我”,直接称呼“我”为“哥哥”……
类似的例子作品中不胜枚举,书中的故事悲喜交加。
图为叶斌与故事中的原学生在一起
“我”在创新施教方面也异常突出,如利用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到麦地拾麦穗,既让孩子们参加劳动,锻炼了身体,也使孩子们懂得了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孩子们把拾到的麦子脱粒后卖给粮站,有了钱,在班上创办了小银行、图书角,每周开一次学生生活会,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一组,嗑瓜子、吃糖果,相互自我批评,改正缺点,共同进步。同时,“我”还常带领孩子们上街义务劳动打扫卫生,看家乡面貌写作文等。
这种学习方式对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学校简直成了他们快乐的“天堂”,这些教法在当时的乡下小学里实为新奇,使学生们由不愿上学、逃学,变为想上学、学得好、学不厌,也诠释了“我”采用的人性化教学理念是成功的。后来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被上级认可并在全区推广。
书中写道,“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磨难和“失去”学生的切肤之痛……为了工作也遭遇到个别家长误解及他人妒忌、诬陷之屈。有一次学校推荐“我”为县、省优秀教师,已填表上报材料了。后在没有任何说法的情况下,名额被他人顶替。“我”为寻求正义、公理,先后到省里上访控告……最后反遭学校辞退。“我”离开学校时学生们一个个哭成了泪人……
后来,“我”去了乡政府工作,几年后又独闯北京谋业。几十年间一直有学生与“我”保持联系,直到今天……
叶斌的另一部讴歌抗疫英雄的纪实文学专著《守护生命》也同时出版。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党组书记、著名作家刘守家(刘佳)这样评价叶斌:“时势造英雄,环境铸人才。叶斌作为中国文坛的一名新人,一名纪实文学作家,在北漂艰苦的环境中,靠着勤奋与执着,顽强拼搏苦斗而取得了现今不斐的成就。”“说心里话,我个人对叶斌的期许甚高,特别是对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寄予厚望,一则,他文学天赋很高,能将生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巧妙剪裁后纳入作品之中,二则,他勤奋有恒。假以时日,叶斌若能笔耕不辍,必将成就一番不寻常的文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