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桐木镇桐木村西头岭下,涧山寺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镶嵌在桐湖公路之畔。这座承载着200余年历史的宗教活动场所,既是当地信众的精神家园,更是国家宗教政策护航乡村发展、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样本。
一、山水之间见智慧:天人合一的选址哲学
涧山寺坐北朝南,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三栋大殿(福主殿、财神殿、观音殿)呈长方体布局,既显威严庄重,又暗合传统风水文化的智慧结晶。其选址严格遵循阴阳五行学说:庙址位居涧山塅中央,象征“中央戊己土”;庙门正对南方朱雀位(下涧山),背靠北方玄武屏障(上涧山),形成“藏风聚气”的理想格局,故解放前素有“中流砥柱庙”之称。这一选址不仅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顺应,更成为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关于寺名起源,当地流传着动人传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初建时,一条小白蛇以“头南尾北”的轨迹划定地基范围,指引工匠确定坐向。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既承载着民间对“有仙则灵”的朴素信仰,更成为涧山寺与地方文化共生共荣的历史注脚。
二、百年沧桑展韧性:政策护航下的重生之路
(一)从破落废墟到文化地标
涧山寺的四次重建史,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史:
民国初年(第一次重建):信众捐资将30平方米的茅草屋扩建为120平方米的三层瓦房,奠定早期规模,解放初期曾作为乡村小学,见证教育与宗教场所的功能转化;
1994年(第二次重建):随着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以谢淑树、彭天章为首的信众成立建庙委员会,在政府指导下建成三间瓦房,正式更名为“涧山寺”,标志着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化发展;2000-2015年(第三、四次重建):在“保护合法宗教活动”政策支持下,理事会张名成、邢招启、谢芝文、谢淑树等主要成员,认真负责,科学规划,先后建成三殿建筑群及配套用房,形成占地8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宗教活动场所。2023年启动大规模装修工程,即将以“古朴典雅”的新貌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二)佛道融合的文化特质
涧山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包容性的信仰体系:福主、财神为道教神灵,观音大士则兼具佛教菩萨与道教慈航道人的双重身份。这种自宋代以来形成的“佛道融合”民间信仰,正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动体现。庙内三殿并立,既保持宗教文化的庄严性,又贴近百姓“祈福纳祥”的生活需求,成为连接传统信仰与现代生活的精神纽带。
三、乡村振兴新引擎:文旅融合的发展蓝图
(一)打造“文化+旅游”特色IP
涧山寺依托三大核心资源构建文旅矩阵:
历史文化体验:开放三殿建筑群,展示清代建筑工艺、民间传说故事,打造“小白蛇传奇”沉浸式讲解项目;
民俗节庆活动:结合福主诞、观音庙会等传统节日,举办非遗展演、农耕文化展,推动“宗教节庆+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生态休闲空间:利用周边山水资源,规划祈福步道、观景平台,形成 “山水朝圣+自然康养”的特色线路。
(二)践行公益彰显社会责任
作为多次荣获“先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典范,涧山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
扶贫济困: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困难家庭学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累计捐赠超50万元;
文化传承:计划建设民俗戏台,用于地方戏曲展演、传统文化课堂,成为村民的精神文化阵地;
社区治理:纳入村规民约管理体系,定期召开“宗教文化与乡村发展”座谈会,在矛盾调解、环境整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政策护航促发展:续写时代新篇
从历史尘埃中的茅草屋,到如今庄严雄伟的文化地标,涧山寺的变迁史,正是国家“保护合法宗教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政策的成功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涧山寺理事会正以“三坚持” 规划未来:
1.坚持依法管理:严格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完善财务公开、文物保护等制度;
2.坚持文化创新:推动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开发文创产品、研学课程;
3.坚持共建共享:联合村委会、文旅企业打造“宗教文化+生态旅游”示范项目,预计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参与民宿、餐饮服务,年增收超20万元。
当晨钟暮鼓与乡村振兴的号角交织共鸣,涧山寺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时代担当,成为桐木村走向全国的金色名片。这里既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家园,更是政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乡土的生动缩影。热忱欢迎各界人士走进涧山寺,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见证宗教政策护航下的乡村蝶变之路。
责任编辑:张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