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在东江之畔,亭山茭白有点甜

2025-9-2 16:04:07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记者 金晓 特约通讯员 王信国

长廊

酷夏,蝉鸣声声,热浪滚滚。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坞街道亭山村茭白种植基地里,一丛丛碧绿的茭白郁郁葱葱挺立在水中,青白相间、鲜嫩欲滴,一阵微风吹来,茭白叶沙沙作响,绿油油的茭白田随风翻涌,如碧波荡漾。这片茭白田,正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近期,首届茭白文化推荐会“玉女仙茭·亭山有约”在亭山村举行,正式发布了“玉女茭”品牌及以“青叶白茎”为特色的品牌Logo,茭白种植户代表集体宣读《茭白质量安全生产承诺书》。一场品读农耕文化、传承千年文明、挖掘民俗风情与舌尖美味相融的文化盛宴开启了亭山村新的篇章。

这里的茭白有点甜

亭山,南临东江,北倚庙山。这里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民风淳朴,近千年的种植茭白传统和技艺代代相传。独特的环境、地理和气候造就了亭山茭白粗壮、白嫩、入口清香微甜鲜脆,且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茭白基地鸟瞰图

传统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产业增收新活力,成为亭山村这一届村两委班子亟待交出的新答卷。从村企合作、流转土地到完善配套设施,亭山村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合村情、顺民心、增民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是整田强链筑根基。整合地势低洼、分散低效农田50余亩,配套修建灌溉水渠3.2公里。引进丽水市缙云县高山茭白种植技术,按照11道标准化生产流程,从育苗到采收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升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亭山茭白标准化种植的推行,土地亩产突破4000斤,亩产值提升至1.2万元,土地流转金同比上涨20%。二是建仓延链增效益。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村集体出资100万元新建分拣、冷冻一体化仓库,满足日处理2万斤产能需求,带动村集体增收约12万元。三是跨山拓链扩市场。在奉化区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下,依托“山海协作”机制,与缙云县前路生态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开展茭白全产业链集成服务合作,引进美人茭、浙茭3号、浙茭8号等优质品种及茭白种植技术,有效解决亭山村茭白种植管理与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亭山茭白种植历史悠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山地资源为茭白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先天条件。打造属于自己的‘玉女茭’特色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升亭山茭白的品质和知名度,让特色产业更有特色。”亭山村党支部书记董勇浩介绍道,目前,全村共种植茭白430亩,日产2万余斤。

茭白宴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茭白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前期种植到管护,再到后期采收都需要大量用工,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销售、物流、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在茭白成熟期,基地每天可吸纳70余名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让更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共享茭白产业发展红利。截至目前,亭山村完成土地流转约918亩,流转率达98%,其中种植茭白430亩,发包价从每亩800元提高到1000元,提取100元作为村级管理费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土地流转改小田为大田,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也增加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下一步,亭山村将探索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开展“茭鸭套养”试验,已和数家种植户达成共识,让土地资源得以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预计每亩可增收500元。

挖掘千年传统文化、打造“玉女茭”IP,亭山村成功将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亭山茭白是街道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以差异化发展思路拓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街道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的生动写照。”西坞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军表示。

这里的生活有点美

亭山,原名“妙山”,1956年成立停山农业合作社,1983年改为“亭山行政村”,其由亭山、谢任岙、骆角江3个自然村组成,625户,1460口人。曾经的亭山,村庄环境和治理水平差强人意,道路杂物遍地,没有整洁的绿化带;现在的亭山,是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五好关工委、五星级基层党组织……这样的脱胎换骨,就发生在近5年。

亭山村蝶变的秘诀是什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早在5年前,在外经商20余年的董勇浩,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村容村貌脏乱、历史遗留问题众多的亭山村,董勇浩深感担子重、责任大:“我是党员,既然父老乡亲推选我当这个领头人,我就有责任让村里大变样”。为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董勇浩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开启了“抓党建、助发展、促蝶变”的强村富民实践。

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尤其在创新乡村治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等方面。亭山村两委班子深刻地认识到,资源和资金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想要发展好集体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村级平台整合村内资源,对村内资源整合的多与少直接决定了整村发展的潜力。自2020年以来,新班子“三把火”鼓了干劲热了民心:摸清家底,对闲置资产资源、公共文化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与清理,为分类管理、盘活资产夯实基础;针对全村闲置资产摸排情况,落实党员开展环境整治,修缮修整房屋,进一步保障闲置资产保值增效;积极对接企业业主到村里投资、租赁。闲置资产逐渐盘活,亭山新村西侧平日村民倒垃圾的17亩闲置地块,清理平整后出租给驾校;村南危旧房屋加固改造12间,出租给工程队;谢任岙濒临倒塌的房屋500余平方,经修缮翻建年租金12万左右……有了稳定的租金收益,亭山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壮大,2024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107.0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6.58万元。

亭山茭白文化推介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亭山村坚持以打造“特色美丽示范乡村”为目标,围绕“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宜居美村、德法治村”发展理念,狠抓落实,不断改善村容村貌。重点实施了一些民生实事:自来水管改造、内河水环境改善、村卫生室提升;新建文化礼堂、灯光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东江人行桥等工程;拓路面、装路灯,清垃圾、栽绿树;新设公共停车场,实施文化走廊风貌提升;谢任岙公墓地整改及周边道路拓宽,停车场道路两侧改造;配合做好G15沈海高速奉化西坞段扩建;出资27350元为60周岁以上老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桩桩一件件被落实的民生实事,亭山村旧貌换新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村卫生室

“我嫁到这里几十年,村里到处干干净净,每月有劳保,医疗有保障,住的很舒心。我为自己是亭山人而自豪。”73岁阿婆张惠意开心地说道,村干部工作认真、负责,新建了长廊、凉亭,游步道,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娱乐休闲。产业兴、农民富。在集体经济的赋能下,亭山村基层治理效能逐渐彰显,打通以往基层治理的难点和堵点。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激发村民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共享成果的热情。

亭山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古塔、古碑亭、古庙址。古迹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斑驳的老屋、狭长的青石板,处处透露出古朴韵味,岁月的浸润使它愈发的厚重,愈发的醇香。亭山,犹如一颗典藏在东江之畔的璞玉,散发出别样的光芒。